• 24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8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六次学术沙龙于外国语学院N217顺利举办,会议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该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孙迎宾博士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硕士、驻青高校青年教师及线上人员共计四十余人参与了本次沙龙。沙龙伊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建波教授做致辞,就本次沙龙汇报主题作简要介绍,总结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及意义,表达学报对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关注,并介绍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办刊理念及其相关栏目文章。在专题汇报中,硕士研究生尹梦雯以“永乐时期国家翻译实践”为题进行汇报,认为明代永乐时期朝贡体系背景需要国家翻译实践的参与和实施,并分别从该时期国家翻译实践实施内容、实施路径及治理之用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家翻译实践发挥保障朝贡、维系交流及宣扬国威之用。博士研究生周忠良副教授围绕“清前中期国家翻译实践概略”展开论述,剖析清前中期国家翻译实践的发起目的,考察清前中期四朝的国内语际型国家翻译实践活动,认为其对于清廷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民族融合,确立政权合法性,构建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认同具有
  • 24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8日下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李建波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作了题为“英汉诗歌音韵表意及其翻译--兼议AI时代的翻译”的学术讲座。李锋教授、驻青高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李建波教授回顾了当前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并剖析AI时代英语学习的现状,引出人工智能对翻译活动及诗歌翻译领域产生的影响。接着,李建波教授以《巫山曲》英译为例入手进行剖析,将其与AI翻译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AI翻译形式上押韵对仗,但仍然丢失部分原文意蕴;并分享自己原创英文诗歌的原版与AI翻译版,结合其异同指出AI技术运用使诗歌翻译置身新境况。再次,李教授针对诗歌中音韵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以元音、辅音的区分为例剖析其对于诗歌翻译的意义。李教授认为,英汉诗歌翻译中声音的恰当运用可传递说话者态度与立场,创设具体情境氛围,但因文化不同,诗歌中音韵的翻译无法全然做到,需要译者对声音进行再剖析创造。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向李建波教授咨询请教,李建波一一回答师生们的提问。任东升教授对李建波教授的讲座作总结发言。
  • 20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4日,任东升教授带领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参加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教授举办的“中国翻译话语文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840-2022)”开题报告会。据悉,该项目获批202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耿强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会上,各学界领导、专家和同仁围绕中国翻译话语文献整理、研究与中国翻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任东升教授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各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心与项目、期刊的协同创新事宜。会后,中心团队参观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教授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的研究定位、发展历程、师资团队、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展示了该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就。此次参观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也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讯员:张雨审定:高玉霞
  • 23
    2024-08
    【本站讯】2024年8月22日上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五次学术沙龙顺利举办,会议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该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海洋大学高玉霞博士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硕士以及线上参会人员共计百余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长银教授做致辞,简要介绍会议日程及点评专家,祝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会议的召开,强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与海大学者的密切联系,表达对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关注,并介绍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翻译相关的专栏文章、学报荣誉。博士生焦琳汇报了“国际治理中的语言:中俄《尼布楚条约》翻译关系考察”,通过考察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翻译关系,发现该条约的翻译和传播既体现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又促进双边关系,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义两表”国家翻译实践模式的又一例证。博士生王子涵就“国家翻译实践之国家在场:“房玄龄现象”考察”展开讨论,深入挖掘翻译史上的“房玄龄现象”,认为其是对国家翻译实践中“国家在场”重要性的深刻揭示,并结合史实对“国家在场”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进行了发掘和建构。博士生张雨主题围绕“列宁翻译实践
  • 24
    2024-06
    【本站讯】2024年6月21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傅敬民教授应邀来学院作题为“应用翻译研究:内涵与路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任东升、徐德荣、栾雪梅等老师和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应用翻译研究的发生与发展、研究主题和理论体系、应用翻译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等。首先,傅教授追溯了应用翻译的发生与发展。他认为应用翻译其实古已有之,如早期的宗教翻译、社科翻译、文献翻译等均属于应用翻译范畴。19世纪末,中国翻译研究转向了文学翻译,应用翻译被淹没在文学翻译中。及至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需要,应用翻译研究焕发生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立了全国性的专门学会,涌现出了奠基性的学者,并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显性的研究范式。其次,傅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应用翻译的研究主题和理论体系。应用翻译研究包括四大主题——应用翻译文本研究、理论应用性研究、应用型翻译问题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的元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傅教授介绍了方梦之教授的“宏观-中观-微观-特殊研究”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并倡导从理论、历史、批评等方面建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再次,傅教授讲授了应用翻译的研究范畴
  • 17
    2024-06
    【本站讯】2024年6月14日上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四次主题学术沙龙在外语楼N303教室顺利举行,会议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拓展”。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高玉霞博士主持。我院教师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参加。韩淑芹教授汇报了“翻译安全研究的出场”,基于对国家安全内涵、特征、类别的阐释,对翻译安全的历史语境、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例证分析,提出翻译安全研究“概念界定→术语构建→议题延展→建构逻辑”四步研究路径。周忠良副教授就“国家翻译学核心概念之辨”展开讨论,针对当前学界关于国家翻译相关概念的争议,回答了国家翻译的本质特征、国家翻译实践的内涵、国家翻译学的逻辑起点、研究本体和学术立意等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意义。高玉霞博士围绕“美国涉华开源情报翻译对中国语言数据安全的挑战及其治理”,梳理了语言安全研究、话语安全治理研究现状,分析了开源情报视域下中国语言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从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中国语言数据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任东升教授对研究汇报进行了细致点评,肯定了各个选题对当下国家安全的指导意义和广阔前景,同时强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了
  • 03
    2024-06
    【本站讯】2024年5月31日上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奥地利共和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现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顾问、北京李可染画院特聘顾问贾建新,受学院邀请来访并为师生作“中德外交关系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讲座。讲座由德语系齐冬冬老师主持,德语系杨帆、王凯、周奕珺等教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共50余名同学参加了讲座。贾建新参赞循着历史的脉络,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图文并茂,从多个角度讲解了中德外交以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贾参赞为师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德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痕迹:从1621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华,到1752年“普鲁士国王”号商船抵达广州拉开了中德直接贸易的序幕,再到中国与德国的三次建交、两次断交和一次复交,直到今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他强调中德两国的交往是双向互动的,只有持续扩大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才能确保中德外交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互动交流环节,贾参赞针对师生所提的问题,特别强调中德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心灵沟通对于构建新时代的中德关系至关重要。他鼓励在座的海大学子勤奋学习、锻炼综合能力,努力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 24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23日,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苏蕊译审到访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并做讲座,讲座题为“小窗口的大视野:中国地域文学英译中的国家主体意识及身份建构”,学校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相关活动。苏蕊译审首先从概念厘定入手,先后对地域、地域性、地域文学的概念内涵进行解说。她指出,地域文学作家的界定是许多研究者面对的难题,她将地域文学作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籍贯本地、生活本地,第二类是籍贯外地,客居本地,第三类是籍贯本地,生活外地。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她对“文学陕军”进行了系统地介绍,进一步指出陕西地域文学的独特特征是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结合,如恶劣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文化意象。随后,苏蕊译审对陕西地域文学的英译现状进行介绍,着重探讨了地域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比附现象,即标题的比附、叙事结构的比附、目录框架的比附。她指出,这种比附现象源自译者的文化仰视心理,比附后的英译作品会造成地方感和国家感的模糊,有悖于国家大力倡导推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针对这种比附行为,她以《真腊风土记》中的“丁未针”和“坤申针”翻译为例,在广泛挖掘史料后,将两个方位角的具体度数进行考证
  • 18
    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