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2024-11
    讲座1: 2024年11月16日 08:15-09:15,外国语学院314Interactional Policies as Practices: Insights from Conversation AnalysisAbstract: While ‘policy’ is a familiar concept to social scientists who investigate contexts as diverse as medical visits, classrooms, and family dinnertime conversations, the focus in such research is often dedicated to what the interactional policy ‘is’ or ‘should be’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In this talk, my aim is to illustrate that whata policy ‘i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howit
  • 30
    2024-10
    【本站讯】10月21日晚,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李昌珂应邀做客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堂,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聚焦德语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剖析这部作品所隐含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李教授指出,小说中的“美国”并非单纯的故事背景,而是卡夫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对象。他通过描绘主人公卡尔在美国的漂泊经历,为欧洲人心中的“美国梦”祛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本质。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副主任孙丽丽主持。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热情高涨,气氛十分热烈。讲座伊始,李教授表示,今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而《美国》是其生前未完成的三部手稿之一。虽然卡夫卡从未亲身踏足美国,但他对该国的社会状况颇为关注,并表示要创作美国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最终由其挚友马克斯·布罗德整理出版。相较于《城堡》和《审判》这两部长篇小说,《美国》在国内的讨论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侧重于从作家的个人困境或西方文化隐喻进行解读。但李教授强调,还有一个更大的维度笼罩着这部小说——社会。他认为卡夫卡是一位“社会型”作家,其笔下的《美国》是一部聚焦美国社会的小说,着眼于社会结构与人际关
  • 30
    2024-10
    【本站讯】2024年10月24日下午,德语专业2003级校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程林教授受邀来学院作题为“当机器人遇上人文”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德语系王凯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50余人参加了讲座。 程林教授从自身研究出发,借助与机器人相关的文学、传说和影视案例,由浅入深、脉络清晰地讲解了机器人相关的语言概念、历史脉络、理论思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性别与情感、科技伦理等方面内容,内容详实又引人入胜。讲座伊始,程林教授首先阐明了机器人与机器人人文的中西文概念,并回顾了古希腊时期、西方近现代、中国古代等中外历史时期中的机器人想象。之后,程教授系统讲解了与机器人相关的理论问题,启发师生对机器人三法则、“恐惑谷”、笛卡尔标准与图灵测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随后,程林教授还从跨文化、性别、情感和科技伦理等多角度出发,展现出机器人人文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互动交流环节,程林教授结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与师生共同探讨了文化机器人学、忒修斯之船悖论以及机器人养老等话题。程教授特别指出,科幻电影或小说或许不能精准预测未来,但却可以提供非常有启发的思想实验
  • 30
    2024-10
    【本站讯】2024年10月24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协办的“AI时代的外国文学”青年学者沙龙暨机器人AI人文工作坊第二期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发言并参加了讨论。本次沙龙就“AI时代的外国文学”这一议题,围绕外国文学研究中数字人文方法的应用、科幻文艺研究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次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凯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致辞。本次活动恰逢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陈院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指出AI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潜力和价值。随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晖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锋教授、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老师王学博老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老师阎美萍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教授依次发言,结合自身研究,分享自己在数字人文、科幻文艺等领域的研究心得,例如使用数学模型对文本进行计算,使用AI方
  • 30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七次学术沙龙于外国语学院N315会议室顺利举办,沙龙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本次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孙迎宾博士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硕士踊跃参与,并得到来自东南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延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师生的线上支持,参会人员共计百余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致辞,祝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学术沙龙的召开。高玉霞博士汇报题目为“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研究:主题挖掘、演进路径和生成机制(1942-2024)”,利用数字人文分析手段和工具勾勒20世纪40年代勾勒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的演进路径和生成机制。博士生周忠良以“新世纪以来译学话语‘中国性’构建:概念与方法”为题,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翻译话语的“中国性”构建特点与路径,从新视角解读译学话语的“中国性”特征。博士生张雨汇报题目为“马克思主义翻译话语的历史流变与国家性初探”,提出“马克思主义翻译话语”概念,并就马克思主义翻译话语在1898年-2024年的历史流变展开讨论,探讨其背后的国家性。孙迎宾博
  • 30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315会议室以“话语来自实践: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话语研究”为题进行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任东升教授主持,贺爱军、栾雪梅、周奕珺、高玉霞、孙迎宾等教师和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伊始,耿强教授首先介绍了翻译话语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于中国的第二次西学东渐,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翻译话语。对于八十年代中国翻译话语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其关注的重点是历史上的文献,而非正在发生的翻译现实,当时学术界讨论的重点也没有放在翻译实践之上,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尽管其他学科领域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较为深入,但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并未能充分吸引翻译学界的关注。随后,耿强教授以话语分析为路径,结合元话语视角,考察了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七大翻译丛书副文本所表达的翻译话语,对其话语内容和话语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丰富了与会师生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翻译话语的整体认识。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翻译话语的研究路径与语料库建设问题向耿强教授咨询请教,耿强教授对师
  • 29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桦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314会议室作了题为“由听到说:输入型教学活动形式对语言输出的影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和硕博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陈桦教授以“何为二语习得?”“何为外语和二语?”等启发式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当今大学外语教学的演变历程,强调应重点关注听力输入强化对口语输出能力培养的影响。她指出,听力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而不同的输入型教学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陈桦教授详细阐述了三项创新性实验——词汇与篇章听写测试、配音实践和反馈式演讲,这些实验基于扎实的理论框架,结合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展现出教学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陈教授指出,词汇与篇章听写测试旨在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篇章听写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在配音实践中,学生通过模仿与重现语音语调,其韵律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而反馈式演讲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在实际交流中的流利
  • 27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任东升、高玉霞、孙迎宾、尚延延等老师和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伊始,党争胜教授将翻译事业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深刻阐述翻译活动在国家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党教授指出,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正当其时,翻译教育大有可为,翻译工作不可替代。随后,党教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高级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八项基本素养——思想政治素养、译语语文素养、翻译理论素养、翻译技术素养、责任伦理素养、语言艺术鉴赏素养、语文写作素养、人文精神素养。在此基础上,党教授通过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深入探讨了翻译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播逻辑,还从实践层面出发,对比展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势与互补,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一扇洞察翻译活动领域的窗口。讲座尾声,贺爱军教授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党争胜教授的诚挚感谢。在随后的互动环节里,党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其学术见解和务实的指导建议赢得现场阵阵掌声。通讯员
  • 26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方法选择”学术讲座在6309教室成功举行。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由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主讲,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德荣教授主持。在本次讲座中,刘云虹教授聚焦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从翻译之“生”与翻译之“成”两个阶段对文学译介领域内翻译方法与翻译生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刘云虹教授指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认识翻译”,并以当下翻译领域的新变化为例详细阐释了要想对于翻译进行重新定位和定义,关键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把握。其次,刘云虹教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翻译生成性的表征,即翻译的生成性关乎译本生命从诞生、延续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包括原作新生命的诞生、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生成、译本生命的传承与翻译的成长。她指出,经由阅读,译本意义阐释的可能性不断扩大,译本的价值与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不断得到拓展,译本也会因而获得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持久生命力。最后,刘教授还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提出了翻译方法在动态、复杂的翻译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并从翻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