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2025-11
    【本站讯】2025年11月5日上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大洋样品馆副馆长卜文瑞应邀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海洋科学文献翻译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任东升教授主持,高玉霞博士等50余名师生参加。卜文瑞结合自身海洋地质学学科背景,详细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矿蚀变图册》等正式出版物,以及NSF、USGS、IODP等机构海洋样品管理政策文件的翻译经历,提及处理德语原著长句、专业新词、跨专业术语的难点与解决路径,强调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专家咨询及AI辅助提升翻译准确性。卜文瑞还讲解了中国大洋样品馆的核心职能,该馆作为深海科研与科普重要平台,为科研提供样品支撑的同时,通过多元形式向公众普及深海知识。讲座最后,卜文瑞就同学们在海洋科技文献翻译实践中遇到的术语混淆、语境适配等问题给予精准指导,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海洋科学翻译的实操参考,对推动海洋领域学术交流与科普传播具有积极意义。通讯员:王珏摄影:方广鹏审定:任东升
  • 07
    2025-11
  • 05
    2025-11
  • 05
    2025-11
  • 05
    2025-11
  • 04
    2025-11
  • 03
    2025-11
    【本站讯】 10月31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杨雪燕教授受邀做客“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在外国语学院N511作题为“如何增强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主持,陈颖、吴圣爱、周奕珺、薛淑玮、李璐、彭玉乐、布占廷等老师,以及50多名本硕博学生共同参加讲座。杨雪燕教授首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念出发,指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符号资源,更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进行语义选择的结果。她强调,教师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具备主动选择语义和语言形式的权利,而增强课堂话语的互动性,关键在于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语言策略。随后,杨雪燕教授通过丰富的课堂话语实例,分析了教师在提问、指示、陈述等互动事件中,如何通过人称系统、语气结构、限定成分等人际意义资源,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她特别指出,教师在使用“人称主语”和“人际指向”时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氛围。例如,使用“你”“我”等人称代词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而恰当使用情态动词如“would” “can”等,则能增强语言的协商性与互动性。在讲座的最后部分,杨雪
  • 28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24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开容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511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化认知翻译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郎玥、吴圣爱、薛淑玮、周奕君、彭玉乐等学院教师与40多位感兴趣的学生参加。讲座伊始,肖开容以认知翻译学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清晰呈现了当前认知翻译研究方法多元、范式并存、跨学科深化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当前认知翻译学主要聚焦翻译的通用认知过程和结果研究,对认知的文化独特性、文化差异性、文化翻译认知策略和接受效果关注不够。继而,他利用大量的例证,详细阐释了从认知到文化认知的理论演进,解读了计算认知与情景认知两大范式的核心内涵。最后,他以认知人类学理论为支撑,结合东西方文化认知差异实例,构建了文化认知翻译研究框架,明确四大研究目标及基于概念化工具的分析路径,为文化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多位师生就时间概念表达的跨文化差异、情绪词翻译策略等问题与肖开容展开深入讨论。最后,陈士法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师生们借鉴跨学科思维,将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翻译
  • 28
    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