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15日上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会士、利兹大学教授王斌华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中英早期交往史看口译活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高玉霞博士主持,贺爱军教授、张树筠副教授等师生50余人参加。王斌华以“三重身份”与“三段经历”为引,生动讲述了他作为口译译员、口译教师与口译史研究者的多重角色在广州、香港与英伦三地的人生和工作历程。他表示,个人学术探索恰如重走历史之路,由此自然切入讲座主题。讲座立足国家翻译实践的宏观视角。他指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叙事,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1840年至1949年的百年屈辱。而要理解这段屈辱历史的成因,则需深入探究1750年至1840近百年间中英交往的关键变迁。为进一步阐释观点,王斌华聚焦四个关键历史事件展开论述:一是1757年至1759年的“洪任辉事件”,二是1757年至1842年的广州十三行贸易体系,三是1792年至1794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四是1839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他强调,四个事件的人物与因果存在紧密关联,尤其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谈判的无果而终,成为
  • 16
    2025-10
  • 15
    2025-10
  • 14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10日上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奕红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当代日本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探索”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由日语系张小玲教授主持,郭晓丽副教授、金亚奇博士等日语系师生参加,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讲座伊始,王奕红系统梳理了当代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缘起与发展,指出其源头可追溯至近代日本“写实主义”的文学理念,并承载着“文学如何表征社会、如何理解真实”等日本文学研究中的核心议题。她以丸山真男超越“肉体文学”的现实主义观念、吉本隆明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考为切入点,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语境与文学理论之间的互动,进而勾勒出日本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脉络与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批评解读中,王教授重点探讨了大江健三郎的“想象现实主义”、中上健次的“地域现实主义”、柄谷行人的“非现实感”批评以及小森阳一的“事件性阅读”等代表性实践。这些作家与评论家通过各自独特的创作与理论探索,积极回应了战后日本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个体意识的觉醒。最后,王奕红总结指出,当代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与批判实践大致呈现出一条由战败反思、理论突破到批判介
  • 14
    2025-10
  • 11
    2025-10
  • 23
    2025-09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嘉兴大学、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团队成员邓倩副教授、高玉霞博士、博士生王子涵一行四人应邀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汇报,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翻译实践与民族语文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深厚积累。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团队带头人,任东升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点评人、第一分组讨论组长、发言人与点评人。他以“国家翻译研究的一体两面三维”为题作主题发言,系统阐述国家翻译实践作为一个独立学术对象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意义。会上,邓倩副教授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在朝鲜语地区的译介为案例,深入分析了翻译在构建民族集体记忆、强化国家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高玉霞博士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剖析了清代前期通过系统翻译儒家经典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过程。博士生王子涵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传统中提炼出“备译”与“案译”这一对核心话语,突破了传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硕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511作讲座。本次讲座以“The Derivation of Pragmatic Inferences by L2 Speakers”(二语使用者的语用推导)为题展开,详细分析了二语学习者如何在语义与语用的界面推导、解读语用含义,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薛淑玮副教授主持,60余位师生现场参会。冯硕系统梳理了语用推导的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重点阐释了语用含义的主要分类--包括言外之意、等级含义、预设及反讽等基础理论,为后续的研究解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框架。在详实的理论铺垫之后,冯硕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Chinese Comprehenders’ Interpretation of Underinformativeness in L1 and L2 Accented Speech Narratives(汉语母语者对一语及二语带口音/无口音叙事中信息不足现象的解读)。她详细讲解了该研究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张清芳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511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语言产生过程老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讲座,6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张清芳系统介绍了认知老化的行为表现及其内在机制。她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大脑结构差异,指出老年人在大脑两半球功能对称性方面呈现减弱趋势,并深入阐释了“补偿说”“去分化说”和“网络观”等理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随后,她引入“语言加工不对称老化”的概念,指出语言产生能力的老化早于语言理解,并进一步解析了心理词典的年老化模式,强调老年人心理词典中节点更多、路径更短、核心点更密集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张清芳重点分享了她带领团队取得的三项研究成果。第一项成果通过比较青年人与老年人在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了影响认知能力老化的因素,揭示了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共同影响语言老化的机制。第二项成果聚焦口语词汇产生中的“舌尖效应”及其年老化机制,运用图片命名和启动范式记录舌尖效应的发生与解决情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词汇提取困难主要体现在音韵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