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9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应邀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主讲嘉宾,以《典籍跨域传播与外译——以孙子兵法为例》为题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任东升教授主持,吸引了翻译学方向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积极参与。韩子满教授以《孙子兵法》英译的跨域传播为考察内容,结合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量化分析,系统呈现该典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传播特征。同时,韩子满教授对《孙子兵法》的三个权威译本进行多维分析,考察不同译本的翻译特征及其他语言特征。最后,韩子满教授提出《孙子兵法》的国际传播存在跨域现象,但《孙子兵法》的跨域传播及其与译文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探究。问答环节,韩子满教授就军事典籍翻译策略,《孙子兵法》跨域传播原因和机制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讲座最终圆满结束。通讯员:张娇审 定:任东升
  • 12
    2025-05
    【本站讯】4月27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朗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Mind vs. machin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related word translation by human and AI system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李景娜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到场学习。陈朗教授首先回顾了隐喻研究的发展脉络,对比了传统研究与最新研究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为理解隐喻翻译提供了宏观视角。随后,她系统介绍了隐喻翻译的理论框架和隐喻识别程序,并提出了六种具体的隐喻翻译策略,为译者在处理跨文化隐喻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工具。实证研究部分,陈朗分享了她们团队的一项隐喻翻译研究。该研究创新性地对比了人工翻译、大语言模型(LLM)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隐喻相关词汇时的表现,并从准确性、地道性、隐喻性和可接受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大语言模型在隐喻翻译中的表现与人工翻译高度相似,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语言现象方面的潜力与前景。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隐喻研究中的实验材料设计等问题与陈郎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讲座不仅深入
  • 09
    2025-05
    【本站讯】4月27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做了题为《汉-英-日三语者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朗玥副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到场积极参与。讲座中,范琳首先从研究背景切入,系统介绍了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基本含义,并进一步分析了语码转换代价的多种影响因素。随后,范琳聚焦研究设计,介绍了行为反应时、眼动追踪和神经科学技术在语码转换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几类典型实验范式作了说明。然后范琳展示了三项实验研究:一是基于语码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二是围绕n-2语言重复代价的实验探索;三是结合ERP技术考察语码转换机制。最后,范琳强调了多语视角在语码转换领域的价值。在问答环节,范琳同与会师生围绕实验设计、结果解释等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加深了与会师生对语码转换及机制的理解,为师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与思路,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讯员:刘欢、王东妮审定:陈士法
  • 09
    2025-05
    【本站讯】4月27日上午,浙江大学杨静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二语身体动词的具身效应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报告伊始,杨静教授带领师生回顾了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语言加工与感知-运动系统的激活密不可分。她援引了大量母语研究中的实证证据,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显示,在加工身体动词时,大脑运动区会出现显著响应。这一论证为后续探讨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随后,杨静介绍了其团队在fMRI研究中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比较了英语母语者与汉英双语者在处理英语名词和动词时,语言系统与感知-运动系统之间的网络连接差异。这一对比为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来自团队精心设计的动词-图片匹配实验和语义相关性判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语习得年龄和外语接触程度,而非单纯的二语熟练度,是影响二语身体动词具身效应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早期习得与高强度接触能够显著增强二语学习者在身体动词加工中的具身体验。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具身认知研究等话题与杨静展开了热烈讨论。杨静对师生提问逐一作出详
  • 14
    2025-04
    【本站讯】2025年4月12日上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屈文生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以《“英国”何以成为问题:基于中英〈烟台条约〉的概念翻译史考察》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教授主持,徐德荣教授、贺爱军教授、高玉霞博士、孙迎宾博士等教师和翻译学方向硕博研究生参加讲座。屈文生教授以“翻译是历史事件的一部分,甚至是历史事件本身”为切入点,聚焦中英《烟台条约》中“英国”“会同”等核心概念的翻译。他通过对比条约中英文本,揭示英国驻华公使魏妥玛在权力博弈下对文本的“操纵”,导致概念内涵的偏移与重构。屈教授指出,《烟台条约》的翻译问题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署的《天津条约》的修补与延续。魏妥玛坚持通过订立条约的方式修正他在《天津条约》中所造成的翻译错误,进一步为英国攫取在华利益、侵犯中国司法权与行政权提供合法性保障。屈教授强调,翻译是殖民活动的工具,同时也是反抗殖民的重要手段,译者的选择既受制于时代政治语境,也反向塑造了条约的法律效力,这一动态过程需置于全球史视野中考察。
  • 14
    2025-04
    【本站讯】2025年4月11日下午,南开大学胡翠娥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梭罗的四书翻译及其对儒家思想的个人主义阅读与诠释》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教授主持,高玉霞博士、孙迎宾博士等教师和翻译学方向硕博研究生参加讲座。 胡翠娥教授以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四书》引文入手,围绕“引文从何而来”“为何不参考已有译本”“儒家思想对梭罗思想的影响”“梭罗对儒家思想的个人主义阅读”等问题进行讲述。梭罗在著作中引用了“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等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胡教授详细对比分析了《瓦尔登湖》中的英文引文、梭罗翻译《四书》中的译文,以及马士曼、柯大卫、鲍埃尔等传教士译者的译文。不同于传教士带有极其浓厚宗教主义色彩与对儒家思想误读的译文,梭罗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个人主义的阅读与互诠,体现出西方个人主义与儒家个人主义的呼应与交流。 问答环节,胡翠娥教授就典籍翻译、儒家个人主义的方向性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亲切深入的交流,讲座圆满落幕。通讯员:焦琳审定:任东升
  • 14
    2025-04
    【本站讯】2025年4月11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447讲暨翻译地理学创新研究团队学术沙龙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邀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陈科芳教授担任主讲,之后团队成员汇报近期研究成果。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的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陈科芳教授作题为“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翻译教育创新”专题讲座,讲座从翻译教育面临人工智能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谈起,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故事英译数字人文传播平台建设》的研究成果,系统构建起“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翻译教育三维模型。之后陈教授通过英文报纸的翻译审校、景区公示语标识的翻译等案例,解读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指明应对之策。讲座中,陈教授尤其强调翻译教育中的学习者批判思维培养和伦理框架建构。她引导与会者深入思考翻译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路径、技术依赖的双面性、前瞻性技术的影响、AI教育与翻译教育的去人文化争议、机器翻译的伦理审查、智能技术在伦理审查中的角色等核心议题,为智能时代的翻译教育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专题汇报:跨学科翻译研究探索本次
  • 28
    2025-03
    【本站讯】2025年3月26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庞秀成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题为“国家翻译实践的现象学思考”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任东升教授主持。庞教授指出,国家翻译实践作为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需要一种元理论支撑,这样在学科逻辑上才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庞教授充实了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国家”概念,并从主体间性出发,对主体概念进行延伸,提出了国家主体间性。从现实来看,科技给各领域造成重大冲击,国家翻译实践也必将能为这种冲击提供智识思考。通过从现象学角度反思基本概念,启发了相关命题,扩大了问题域,使国家翻译实践学科体系更加严密。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国家翻译实践、国家主体间性等问题向庞秀成教授请教,庞教授对师生问题做了详细解答。任东升教授对庞秀成教授的讲座作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圆满结束。通讯员:张雨审定:任东升
  • 22
    2025-03
    【本站讯】2025年3月21日,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顾问聘任仪式在外语楼N217举行。我院聘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顾问,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向范院长颁发聘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颖教授主持仪式。聘任仪式后,范院长受邀主讲我校“人文讲坛”,讲座主题为“数智化时代培养高端翻译人才成为‘四者’”。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颖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教授以及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近30人参加讲座。范院长首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这为翻译人才培养指明方向,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在国际传播数智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翻译人才应努力成为四类人才:一是新国际形势下更加自信的中国话语建构者;二是新技术条件下更有效率的中国形象塑造者;三是新舆论环境下更为主动的中国文化传播者;四是新时代背景下更善交流的中国主张宣介者。本次讲座为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需求、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