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21日下午,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二语习得概论(中国人学外语的科学)》培育项目工作推进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主持,教务处丁黎黎处长、辛远征副处长、教材与课程建设管理办公室马倩副主任,外国语学院于国栋院长,培育项目负责人杨连瑞教授及教材编写团队成员出席会议。教务处丁黎黎处长高度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教材项目中的专业素养与组织能力,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大对原创性教材项目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助力高质量原创性教材建设。她鼓励编写团队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中国特色、拓展国际视野,努力将《二语习得概论(中国人学外语的科学)》打造成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的标杆之作。外国语学院于国栋院长指出,教材编纂工作既是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支点,更是落实新时代外语学科育人使命的关键载体,是推动学科建设、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体现。学院将继续统筹资源、强化协作,全面保障项目各阶段工作高效推进,有效推动学院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的范式转型。辛远征副处长简要回顾了培育项目的立项背景与评审过程。她指出,学校
  • 26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21日至23日,第十一届亚太翻译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连通与科技:翻译社群创新视界”为主题,由国际译联、国际译联亚洲中心、香港翻译学会及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翻译界代表参会。论坛涵盖主旨报告、平行论坛、会前工作坊及行业成果展等活动,聚焦翻译实践、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应用及人才培养等议题。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国际译联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著名翻译学者蒙娜贝克、国际译联亚洲中心主席邢玉堂等嘉宾出席论坛。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博士生焦琳、王子涵参加本届会议,并在平行论坛发言。焦琳以“One Message in Two Tongues: Language Choice in Treaty of Nerchinsk and Treaty of Shimonoseki(一义双表:中俄《尼布楚条约》与中日《马关条约》语言选择解读)”为题进行英文汇报,通过分析《尼布楚条约》与《马关条约》的语言选择逻辑,揭示中国近代双边条约生成的“一义双表”与“一义单表”模式之差异。王子涵以“State Presencing in
  • 26
    2025-05
    【本站讯】5月2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N127会议室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并邀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迟昊阳老师作专题报告。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全体班主任、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戴淑妮主持。 会上,许玲玲为2024学年优秀班主任颁发荣誉证书,她充分肯定了班主任在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服务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希望全院教师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构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优秀班主任代表结合典型案例,围绕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与会教师聚焦学生工作中难点痛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戴淑妮带领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外国语学院班主任十条》等文件,并结合学风建设、就业推进、安全教育等近期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迟昊阳老师以《学院心理工作的责任与困境》为题,通过数据分析与真实案例,系统阐释了学生心理危机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评估方法及分级应对策略,强调班主任在早发现、早干预中的关键作用,希望班主任和辅导员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咨询辅导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 23
    2025-05
    【本站讯】5月18日,第七届全国高校本科生德语配音大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圆满落幕。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22级本科生贾窈、李思齐、延宇辰、杨璠、赵雨琛五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在来自全国的42支高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喜获全国三等奖,孙丽丽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本届大赛以“和平”为主题,契合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旨在鼓励青年学子通过德语影视作品传递反战、和解与多元共生的理念。大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每校仅可选派一支队伍参加。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的五位学子,以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人文情怀组建的“海韵之声”团队,以“德语音浪架心桥,声绘和平新篇章”为队伍理念,致力于用纯正流利的德语表达中国青年的和平心声,用声音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边界,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海大学子的风采与担当。初赛阶段,我校参赛团队选取德国电影《欢迎光临哈特曼一家》(Willkommen bei den Hartmanns)作配音,通过讲述一个德国家庭接纳难民少年的故事,探讨社会创伤的修复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团队成员在备赛阶段认真打磨发音与
  • 20
    2025-05
    【本站讯】 2025年5月15日下午,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秀金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跨语言论元配置模式下“把”字句的结构属性》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217举行,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讲座。于秀金教授以语言类型学中论元配置模式为主线,提出汉语具主宾格与施通格混合模式。“把”字句是施-通格模式中的句式,“把”不是通格/施格/宾格/旁格标记,而是区分施事性论元A与受事性论元P的联系项,二者分别为施格、通格论元。“把”字句与施通格语言的同类句式共享通格论元P的话题性、定指性、受影响性及句式体义四大特征。此外,“把”字句中同一语法角色可由不同语义角色承载,形成以施格施事性论元A与通格受事性论元P为两极的语义角色等级体系。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推进了对“把”字句结构属性及语言类型学理论的理解,也为进一步在语法研究、语言类型学应用、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拓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问答环节,于秀金教授围绕理论语言学发掘选题和研究推进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为师生提供了研究启
  • 20
    2025-05
    【本站讯】 2025年5月15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丙甫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语言结构的纵深层级性和横向扁平线性》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217举行,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讲座。陆丙甫教授以语言结构分析为主线,介绍了语言结构编码形式纵向层级高低性与横向线性的取舍和平衡。层次分析层级多,成分分析法更扁平,二者层级高度与扁平成分数量呈反比。衡量平衡点取决于人类信息处理能力限度“7±2”和组块最佳值“4±1”,分别对应语言结构体直接成分数和句法结构模式成分数。问答环节,陆丙甫教授围绕理论语言学发掘选题和研究推进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为师生提供了研究启发。通讯员:赵欣语审定:王遥
  • 20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1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成功举行,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学生贾窈、李思齐、任清怡、赵雨琛和周嘉怡斩获二等奖,延宇辰、张钱荣获三等奖,德语系教师齐冬冬、孙丽丽、周奕珺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本届比赛中德语系在所获奖项数量、获奖人数、教师荣誉上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力压多所传统德语名校,在全国德语专业中展现出本科生科研培养的突出成绩。本届大赛由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设“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与区域国别”三大赛道,吸引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顶尖高等学校在内的52所高校140支队伍、180名德语专业本科生参赛,经过严格的初赛评审后,30支队伍入围决赛。作为国内德语界唯一的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该比赛深受各大知名高校德语系师生关注,推动了德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中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打造了跨校、多领域科研创新实践交流平台。本次学院德语系学子在三个赛道中分别斩获二等奖一项:参加文学赛道的周嘉怡从语言哲学视角对彼得·汉德克中期作品中的语言观进行了研究;参加语言学赛道的任清怡、
  • 19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16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479讲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由华侨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植主讲,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青岛科技大学的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卢植教授作了题为“二语写作过程概念整合理论阐释”的专题讲座。他以概念整合与作文过程、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讨论、结论为主线展开。卢植教授系统梳理了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关键术语,指出二语写作的特殊性,强调作文是概念运用和联结过程,二语写作过程中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前后照应、作品生成等环节无不体现概念整合的运行机制。在对概念整合理论的通达原则、映射、概念整合网络基本流程等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他通过设计实验和数据分析在概念合成视角下阐释了一语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机理。 与会师生就二语写作质量的提升方法、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贺爱军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给与会师生提供宝贵的方法论启示,介绍了实证研究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彰显了较高的跨学科研究价值。中国海洋大学翻译地理学团队将继续聚焦学术前沿,加
  • 19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16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第480讲在外国语学院N314会议室成功举行。担任此次主讲专家为苏州大学吴雨平教授,担任主持的是中国海洋大学徐德荣教授。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及其他人员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吴教授作了《文学世界体系的镜像》专题学术讲座。她通过系统梳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了“文学世界体系”设定的“拼图”与“市场”两种镜像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理论优势。通过分析《诺顿文学选集》和《朗曼世界文学选集》两部世界文学选集,吴教授指出当代世界文学正从以西方为中心转向真正的全球对话,同时“文学世界体系建构”需要多元文明的共同创新观念而非传统的西方与非西方二元文学观念。这对建立世界文学的历史整体性观具有启发意义。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世界文学概念的发展、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科的交叉研究等问题与吴雨平教授进行了讨论。徐德荣教授、贺爱军教授对吴雨平教授的讲座作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圆满结束。通讯员:袁梅审定:贺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