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2025-11
  • 05
    2025-11
  • 05
    2025-11
  • 05
    2025-11
  • 05
    2025-11
    【本站讯】2025年10月29日至31日,第28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暨中国国际水产养殖博览会在青岛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选派35名志愿者深度参与本届展会,为国际展厅提供专业的外事服务,其出色的专业能力与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海外参展商的广泛赞誉。自2014年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博览会海外协办单位——美国海洋展览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志愿者定期为展会国际展厅提供外事服务。本届志愿者团队覆盖本科及硕士六个年级,来自六个不同专业,接待了来自17个国家的展商。在三天展会期间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和主动服务的意识,获得各方高度认可,展现出海大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优秀的综合素质。在国际展会这一多元文化交汇的舞台上,外院学子凭借其精湛的外语功底,能够自信、流畅地与各国来宾进行专业沟通。他们以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提供精准高效的接待与协调服务,无论是精准传译、专业咨询还是危机处理,均展现出卓越的外事服务能力与深厚的国际素养,成为展会中一道亮丽而专业的风景线。大会主办方向外国语学院发来感谢信,对志愿者们予以高度评价,指出:“同学们在翻译准确性和沟通有效性方面表现突出,有效
  • 04
    2025-11
  • 03
    2025-11
    【本站讯】 10月31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杨雪燕教授受邀做客“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在外国语学院N511作题为“如何增强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主持,陈颖、吴圣爱、周奕珺、薛淑玮、李璐、彭玉乐、布占廷等老师,以及50多名本硕博学生共同参加讲座。杨雪燕教授首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念出发,指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符号资源,更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进行语义选择的结果。她强调,教师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具备主动选择语义和语言形式的权利,而增强课堂话语的互动性,关键在于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语言策略。随后,杨雪燕教授通过丰富的课堂话语实例,分析了教师在提问、指示、陈述等互动事件中,如何通过人称系统、语气结构、限定成分等人际意义资源,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她特别指出,教师在使用“人称主语”和“人际指向”时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氛围。例如,使用“你”“我”等人称代词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而恰当使用情态动词如“would” “can”等,则能增强语言的协商性与互动性。在讲座的最后部分,杨雪
  • 31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30日,外国语学院迎来30余位退休教职工返校,以“情暖重阳话发展 薪火相传启新程”为主题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共忆执教岁月、共话学科未来、共赏校园新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教师代表及退休教职工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伊始,退休教职工们在学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学院文化墙。墙上定格的办学历史、学科成果、师生风采等画面,让老教师们不时驻足回望,回忆起曾在学院教书育人、深耕学科的难忘时光,感慨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变迁。座谈会环节暖意融融、欢声笑语不断。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首先致辞,对老教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他们长期以来为学院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学院院长于国栋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师资队伍等方面,详细汇报了学院近年事业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突破,他表示:“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是我们继续攀登高峰的底气。”座谈中,92 岁高龄的张春寿老师尤为引人注目。虽年逾九旬,张老师仍精神矍铄,他结合自身执教经历,分享了对外国语学院学科传承与育人初心的感悟,鼓励学院继续坚守外语教育本色,培养更
  • 28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24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开容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511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化认知翻译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郎玥、吴圣爱、薛淑玮、周奕君、彭玉乐等学院教师与40多位感兴趣的学生参加。讲座伊始,肖开容以认知翻译学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清晰呈现了当前认知翻译研究方法多元、范式并存、跨学科深化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当前认知翻译学主要聚焦翻译的通用认知过程和结果研究,对认知的文化独特性、文化差异性、文化翻译认知策略和接受效果关注不够。继而,他利用大量的例证,详细阐释了从认知到文化认知的理论演进,解读了计算认知与情景认知两大范式的核心内涵。最后,他以认知人类学理论为支撑,结合东西方文化认知差异实例,构建了文化认知翻译研究框架,明确四大研究目标及基于概念化工具的分析路径,为文化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多位师生就时间概念表达的跨文化差异、情绪词翻译策略等问题与肖开容展开深入讨论。最后,陈士法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师生们借鉴跨学科思维,将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