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地理学系列学术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10


【本站讯】2025116-7日,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553讲、第554讲、海大人文讲坛2025年第83讲在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苏蕊译审、西京学院知名翻译家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教授分别担任主讲。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和贺爱军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外国语学院师生50余人参加了系列学术活动。

116日下午2:00-4:00翻译地理学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胡宗锋主讲。他的讲座题目是“文学翻译中的“文明互鉴与文心相通””。他以当前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切入,简要梳理了现代陕西文学,具体包括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陕西代表作家。胡宗锋认为,不论是文学还是文学翻译,都是“人”的学术,只要“人“存在,文学和文学翻译就一定存在,其中关键在于“心”的转换。译者需要以“识”来消除翻译的“不心”;中国文学不是包饺子、剪窗花、耍狮子,作家和翻译家需要用“心”进入文学的底层逻辑。接着,他用自己的诗歌翻译和陕西文学翻译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文明在翻译中实现交流互鉴的具体表现。他通过引用《文心雕龙》和《礼记》中的箴言,指出只有通过“文心相通”,才能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讲座最后,贺爱军对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文学陕军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陕军,胡宗锋教授的陕西地域文学翻译不仅丰富了翻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为参加讲座的师生带来了翻译和人生道理。

116日下午翻译地理学系列讲座的第二场由苏蕊主讲。她的讲座题目是“陕西地域文学世界话语建构的块茎式翻译生成机制”。她从部分陕西文学作品翻译中“难以对齐”的现实问题出发,展示了20152025年间翻译陕军的三大成果。她认为,在中国文学“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中,陕西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外译潜力。苏蕊还阐释了地域文学走向世界面临的困境,西方对中国的政治话题、乡村奇观、女性苦难叙事等主题的猎奇心理导致地域文学翻译常常遭遇了“被修剪”和“被选择”。为突破这一困境,需要引入具有异质性和开放性的“块茎思维”,并从异质连结、去辖域化、再辖域化、多维生成四个角度对“块茎思维”与翻译地理学的结合进行解释。随后,她以陕西文学作品为例,从方言土语、民俗仪式、历史空间三个方面说明了陕西文学具有开放交互的“块茎”潜质。她从译者作为块茎节点的核心机制和块茎网络的支撑架构两方面分享了“块茎式翻译”多主体协同运作机制的理论架构。最后,她借《主角》和《老生》英译本为例,对“块茎式翻译”进行了应用解析。

讲座最后,团队成员从自身研究出发,对文学翻译中地域内容的筛选和过滤与苏蕊进行了深入交流,贺爱军对讲座进行了总结。  

117日上午翻译地理学系列讲座的第三场由罗宾•吉尔班克主讲。他的讲座题目是“陕西文学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他首先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文学的翻译现状,重点考察了汉学家沙博理、吴雪莉、杨宪益等人的陕西文学的翻译成就。之后,罗宾教授阐释了陕西文学翻译的方法与经验,包括合作翻译模式、分工机制、俗语翻译的具体案例,以及出版商的选择三个方面。最后罗宾以他和胡宗锋合译的《装台》为例,解释了对小说人名如“刁大顺”“刁菊花”、陕西方言土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最后,贺爱军对三场系列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系列讲座扩大了翻译地理学团队成员的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对象,为翻译地理学注入活力,接上地气。



通讯员:姜欣雨

审核:贺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