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华教授讲座“从中英早期交往史看口译活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成功举办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5-10-16浏览次数:10


【本站讯】20251015日上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会士、利兹大学教授王斌华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中英早期交往史看口译活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高玉霞博士主持,贺爱军教授、张树筠副教授等师生50余人参加。

王斌华以“三重身份”与“三段经历”为引,生动讲述了他作为口译译员、口译教师与口译史研究者的多重角色在广州、香港与英伦三地的人生和工作历程。他表示,个人学术探索恰如重走历史之路,由此自然切入讲座主题。

讲座立足国家翻译实践的宏观视角。他指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叙事,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1840年至1949年的百年屈辱。而要理解这段屈辱历史的成因,则需深入探究1750年至1840近百年间中英交往的关键变迁。

为进一步阐释观点,王斌华聚焦四个关键历史事件展开论述:一是1757年至1759年的“洪任辉事件”,二是1757年至1842年的广十三行贸易体系,三是1792年至1794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四是1839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他强调,四个事件的人物与因果存在紧密关联,尤其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谈判的无果而终,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诱因。

最后,王斌华总结指出,翻译虽常被视为“小事”,却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挥关键作用。关键领域的翻译绝非简单的语义转换,“通事” 一词更能完整反映译员的职能定位。同时,他提出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一,机器能否胜任翻译工作,其成果是否等同于人工翻译,并承担“通事”之责?其二,即便未来机器翻译技术成熟,人类是否应完全将翻译任务交付机器?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口译史研究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与王斌华展开交流,他逐一详细解答,认为应以史为鉴,立足当下,为师生拓展研究视野提供了有益启发。贺爱军作总结发言,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通讯员:方广鹏

摄影:王珏

审定:任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