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5年9月5日至7日,第二期中国海洋大学“大数据与智能语言技术”暑期学校在外国语学院顺利举行。本期暑期学校依托山东省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开展,共设置学术论文评议与咨询、专家主旨讲座和语言大数据与语言研究工作坊三个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六十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兼具思想碰撞与启迪的学术盛宴。
学术论文评议与咨询环节,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八位研究生围绕论文选题与研究进展作汇报。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北京大学冯硕助理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魏银霞、刘颖颖、薛淑玮副教授等逐一点评,既肯定了研究的创新价值,又从理论深化、方法设计与学术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场讨论热烈、交流深入,充分体现了暑期学校的育人价值与学术引领作用。
随后,四位知名专家为师生带来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以“话语研究的整体论视角”为题,展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与社会批判中的独特价值,强调语言研究应置于社会语境中。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围绕“语言产生过程老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结合实证研究揭示了语言能力随年龄变化的认知与神经特征,为理解语言老化提供新视角。北京大学冯硕助理教授作了“The Derivation of Pragmatic Inferences by L2 Speakers”报告,梳理语用推导理论框架并分享二语口音叙事研究,展示了社会因素与语言复杂性在语用推理中的交互作用。中国海洋大学郎玥副教授以“修正直译假说:来自汉英双向同传平行语料库的证据”为题,基于汉英同传语料库提出“记忆配对”概念,拓展直译假说解释力,为“直译与意译”的经典争论提供新视角。四场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呈现了学界最新成果,开拓了师生学术视野,为暑期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语言大数据与语言研究工作坊进一步展现了语言大数据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新路径与新视野。中国海洋大学陈士法教授以“语言大数据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为题,结合词嵌入模型的汉英翻译对等词案例,阐释大数据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方法与价值。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23级本科生南苏珏作了“跨语言基本词汇的多义网络揭示人类基本体验的共同结构”报告,借助跨语言多义词汇数据库及Python数据处理和Gephi可视化技术,揭示人类基本经验概念在认知结构中的组织规律,为认知邻近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生刘羽丰以“深度学习前沿框架——PyTorch入门基础”为题,系统讲解了深度学习框架核心原理与操作方法,强调其在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价值。
本次暑期学校通过论文评议于咨询、专家讲座与专题工作坊,生动展现了语言研究的多维前沿动态:从话语整体论的理论探索,到语言老化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从二语语用推理的新发现,到翻译理论的创新拓展,再到语言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应用实践,涵盖了理论、实证和技术等多个层面。专家与青年学者同台分享,不仅呈现了最新研究成果,也让师生深切感受到语言学与社会发展及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紧密交融,有效促进了跨学科交流,激发了学术思考和研究兴趣,并推动了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
通讯员:杨欣 顾晓岚
审定:陈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