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译学前沿”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者:王冠亚发布时间:2021-12-14浏览次数:1372

【本站讯】为加强学校研究生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译学前沿”研究生学术论坛于2021年12月12日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论坛在外国语学院线下会场和腾讯会议云会场同步进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苏州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近300名师生在线上、线下参会,知名译学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为论坛做专题讲座,由夏登山、蓝红军、任东升、贺爱军、徐德荣5名知名专家担任会议点评专家和评奖委员会成员,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玉霞、曲畅做博士论文写作进展专题汇报,共22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提交论文并汇报。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教授致开幕辞,对参与论坛的校内外专家、硕博生表达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简要介绍外国语学院发展状况,说明“译学前沿”论坛宗旨,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外国语学院线下会场

在“专家论坛”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的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徐德荣教授主持。讲座题目为“通过翻译而思——谈AI时代翻译学生的思维训练”,蓝教授聚焦AI时代机器翻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面临的基本问题。蓝教授使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详实的数据对比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认为职业译者要善于利用机器翻译,懂得各种翻译技术的优缺点,提出学校应注重培养专业精准的高端的行业专家,侧重思想性作品的翻译,加强学生在文史哲方面的积累,培养有思想的翻译家。

蓝红军教授线上讲座

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的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讲座题为“翻译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夏教授聚焦当前翻译史研究的一些问题,阐释翻译和历史以及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至少可以对翻译史有两种理解:即“翻译的历史”和“翻译与历史”。翻译史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第一个是翻译行为、翻译实践的历史,第二个是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的历史。翻译史研究中的史料是带有叙事痕迹的、经过加工的历史真相,因此我们要用新史学的方法,选择某个特定的视角去严谨、科学地观察特定历史的面貌,才能努力还原历史的全貌。

夏登山教授线上讲座

博士论文写作进展“专题汇报”环节由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忠良主持。博士研究生高玉霞做题为“翻译制度化研究”的汇报;曲畅做题为“‘美国’译名史话语实践研究”的汇报。特邀专家在线上对两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结构、思路、创新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点评和指导。

博士生高玉霞、曲畅专题汇报

在“分论坛研讨”环节,两个分论坛共有22位研究生提交论文并汇报,其中硕士研究生论文12篇,博士研究生论文10篇。会议组委会邀请的专家团队细致地点评和指导每位研究生的论文,给出改进论文质量的建议,参会研究生获益匪浅。

主办方邀请蓝红军、夏登山、任东升、贺爱军、徐德荣5位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评选优秀论文,包括“博士生分论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硕士生论坛”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现场三位专家为获奖同学颁发获奖证书。

线下颁奖典礼

任东升院长主持论坛闭幕式,在致辞中表达对获奖同学的祝贺和对参会师生的感谢,肯定此次论坛的成果,期盼下一届论坛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次中国海洋大学“译学前沿”研究生论坛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论坛探讨了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加强了校际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外院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激发了研究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也为提升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建设的质量添上了新的一笔。

通讯员: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