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会话分析研究团队:第三届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日成功举办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次数:10

【本站讯】为提升汉语会话分析研究能力,推动相关学科体系建设,“第三届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日”于2025年11月21日至22日在青岛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吸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开幕式上,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会话分析重点研究团队负责人于国栋教授致辞。他回顾了“会话分析研究日”的创建背景与发展成果,指出该团队已成为促进跨学科交流、展示青年学者成果与推动国内外会话分析合作研究的重要阵地。他强调,未来将继续加强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与医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深化国际协同,为不断推动会话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持续贡献海大力量。

本届会议特别邀请国际会话分析领域知名学者、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约克大学 Paul Drew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Paul Drew教授以医患互动为例,展示会话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他介绍了团队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和神经科门诊互动中的研究发现,指出医生通过“提供选项”而非直接给出“最佳建议”的方式给出诊疗建议,这种方式更有助于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以及对医疗决策的依从性;他同时指出,不同类型患者在叙述病情时展现的互动特征,可能为临床诊断与医师培训提供有益线索,凸显会话分析在临床实践中的现实价值。

美国休斯敦大学王玮助理教授围绕美国华裔家庭中的传承语发展作主旨报告。她基于自然亲子互动视频语料,分析家长在日常交谈中支持儿童使用中文的策略,并指出家庭互动环境对传承语维系至关重要。其研究为中文传承教育、课程设计及社区语言资源规划提供了实证参考。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杨子教授关注中医问诊的多模态互动机制。她基于大量脉诊面诊视频,梳理脉诊发起的主要序列类型,指出中医诊疗中的“把脉”不仅依赖语言表达,更通过手势、体态等多模态资源组织互动,呈现不同于西医体检的独特模式。

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研究院宋乐博士的报告关注直播场景中的“品尝”活动,通过分析多场直播视频,展示主播如何利用镜头操作、目光方向和身体动作实现“可见的感官体验”,并通过互动规范与观众共同构建“共享品尝”。其研究拓宽了会话分析在数字互动与直播文化中的应用。

山西大学李枫教授采用会话分析法系统考察解释在建议序列中的互动功能。报告立足序列位置,剖析解释行为在不同序列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与话轮设计差异,指出解释通过削弱建议的强加性、修复潜在理解障碍,显著提升来电者对建议的接受度,可为热线咨询互动提供可操作的实证路径。

湖北师范大学田咪副教授聚焦请求—回应序列中的阻抗行为,识别“协商式阻抗”与“阻断式阻抗”两类:前者围绕“如何执行”展开条件磋商,后者针对“是否执行”实施终端否决。报告据此提出“接受请求三角模型”(能力-意愿-必要性三维),指出任何维度的弱化均可生成阻抗,为解释汉语请求回应的互动规律提供分析框架。

北京协和医学院胡燕副教授采用会话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患者执行阻抗的方式,以及医生如何应对患者的阻抗,提出由隐性阻抗至显性阻抗的连续统,分析呈现医患双方如何在决策中持续校准,最终实现“患者自主权”与“医生职业权威”的动态平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后汪超强以家校互动为语料,关注教师与家长在讨论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时的责任归属。剖析家长回应策略如何重构责任归属,进而揭示责任归属的互动秩序,家校双方共同建构和谐关系,规避正面冲突。研究还指出,责备的次要化呈连续统特征,而非二元对立。研究为优化家校沟通提供参考。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研究方法、语料建设和跨领域合作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学术共同体建设与青年人才成长。参会者普遍认为,本届会议议题广泛、交流深入,有助于推动会话分析研究的持续繁荣。

在闭幕式上,吴亚欣教授代表主办方向全体主旨发言人与参会同仁致谢,鼓励大家以本次会议为新的学术支点,继续深化会话分析在汉语互动中的应用研究、拓展研究场域,共同推进汉语会话分析迈向更高水平。



供稿:会话分析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