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东亚语用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成功召开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4-12-09浏览次数:36

【本站讯】2024126—8日,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现代外语》编辑部、《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East Asian Pragmatics协办的第二届东亚语用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召开。会议旨在促进东亚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为东亚语用学研究学者搭建思想交流、成果展示、研究合作的互动平台,来自韩国、日本、德国及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50 余所高校的百余位从事语用学相关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语言、社会、文化交织下的语用学发展及其现实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党委书记许玲玲出席会议并致辞。

范其伟副校长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成就。他特别提到,今年恰逢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亲切回信,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范其伟充分肯定外国语学院在推动国际语言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加强东亚地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希望为推动区域语言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教授主持。于国栋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协同发展,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学术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外国语学院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此次研讨会为东亚地区语用学研究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期望通过思想碰撞和深入讨论,促进学术共识的凝聚,推动区域内外学者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为语用学的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前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新仁教授向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称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国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成果展示、凝聚共识、交流合作的绝佳平台。陈新仁表示,希望精心准备的这场“学术盛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能推动中国的语用故事走向国际,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27日上午,四位重要嘉宾的主旨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启发,展示了语用学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

第一位主旨发言专家为韩国语篇与认知语言学学会前会长、亚洲大学英语Hye-Kyung Lee教授,发言题目为“危机沟通中的语用学、语言使用和文化”。她聚焦于全球卫生危机中的语言与文化互动,分析了不同国家(如韩国和英国)在应对疫情期间如何通过语言策略传递危机信息,突出了语用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语用学有助于建立跨文化共识和社会信任,促进全球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

第二位主旨发言专家为同济大学黄立鹤教授,发言题目为“全龄周期语言研究与多模态数据:来自东亚及中国的研究视角”。黄立鹤指出,语言能力的发展、保持与衰退贯穿于个体从妊娠到死亡的完整一生,他从全龄周期的语言能力发展出发,探讨了个体语言在其一生中的持续变化,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语言衰退与维持问题,展示了多模态语料库和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强调了语用学如何通过对语言的多维度观察和分析,拓展我们对语言能力发展的深刻理解,论证语言毕生发展研究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呼吁更多学者关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发展。

第三位主旨发言专家为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哈尔滨工程大学毛延生教授,发言题目为“墓中的故事:中国自写墓志形象管理的语用研究”。毛延生以中国古代自写墓志为数据集,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自我导向言语行为与形象管理之间的关系,为语用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研究结果表明,古代墓志中的自我导向言语行为在形式、类型和功能上呈现多样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其在形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墓志不仅传达了死者的生平事迹,还巧妙地利用语言实现了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第四位主旨发言专家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成团教授,发言题目为“建立紧急共识:中国医生在肿瘤咨询中使用元语用表达”。李成团的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学术启发,分析了中国医生在肿瘤咨询过程中使用的元语用表达(MPE)如何在高敏感情境下帮助医生与患者建立共识,特别是在处理病患情感需求与医学信息传递之间的微妙平衡时,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化敏感性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127日下午,第二届东亚语用学国际研讨会的九个分会场相继拉开帷幕,与会学者们围绕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与应用、二语语用、专门用途语用、语用与语法、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语篇分析、网络语用等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分论坛一:语用学核心理论与应用Ⅰ

第一分论坛由河南科技大学卢加伟副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应用,汇报主题多样,涵盖《历史仪式礼貌视阈下晚清奏折道歉语研究》《香港粤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礼貌策略与面子管理》《人际语用学综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驱动方法的批判性探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峨山纳苏彝族节日民俗词语研究》《语用视角下称呼语对身份与关系的构建——以电影《毒战》片段为例》《话语填充标记“完了”功能分析》。

分论坛二:语用学核心理论与应用Ⅱ

第二分论坛由南京大学袁周敏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应用,汇报主题涵盖《语用学本土研究理论的演进——兼谈语用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美高校开学典礼致辞中校长的语用身份建构》《美国总统电视竞选话语的文化语用研究》《预设视角下中美外交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情感视角的语言交际能力框架构建》《交际互动下会话重申现象的思考》《中国女性成就的模因:红色女性主义模因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中国旁观者干预背景下干预者的“身份工作”表现》。

分论坛三:二语语用

第三分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毓琦副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二语语用,探讨了二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语用的挑战。汇报主题涵盖《语言思维方式和交际意愿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接受性语用能力中的作用》《跨语言语言态度与身份建构:来自中国大学生的启示》《基于知识论的高中英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日韩汉语习得者语用偏误研究》《不同母语背景汉语学习者习得“空间量度形容词”的混淆分布特征研究》《国内二语语用研究述评(2003-2023)——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中日非言语行为差异性分析及教学应用》。

分论坛四:专门用途语用Ⅰ  

第四分论坛由南京理工大学大学康柔婕讲师主持。分论坛聚焦专门用途语用,特别是医疗领域的应用。汇报主题涵盖《功能语用学视阈下老年人医患沟通中理解确认语言行动研究》《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医疗投诉话语研究》《人际语用视角下门诊患者投诉回应策略的会话分析》《在线医疗咨询中患者提问现象的变异语用研究》《上古汉语动物名的语言认知分析——以《山海经》为例》《官场小说《国画》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的分析》。

分论坛五:专门用途语用Ⅱ

第五分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杨晓东副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学术社区互动和辅导员对话中的语用问题。汇报主题涵盖《大语言模型是否具备语用能力?人机交互实验的洞察》《元语用视域下学术社区互动话语立场研究》《人际语用学视角下老年大学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互动元话语策略研究》《语用身份视角下汉语学术语篇的人称指示语变异现象研究——ToRCH2019语料库为例》《中美感谢言语行为对比研究——以获奖感言为例》。

分论坛六:语用与语法

第六分论坛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苏杭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语法与语用的交织。汇报主题涵盖《亚洲英语中的感恩模式:基于局部语法的调查》《《巴布尔传》中动作类型算子的语法化特征》《基于语料库的“其实我感觉/我觉得”汉语表达式的语用研究》《冲突话语中情感共鸣的语义结构与管控策略探究》《降级否定言者认识:回应语“没事(儿)”话语功能的浮现机制》《语法化、语用化与再语用化刍议》《因时性视角下的小句组合与行为组合》。

分论坛七: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

第七分论坛由香港城市大学贾勉副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会话分析与互动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报主题涵盖《跨文化点餐中的手势生态学:以《孤独的美食家》为例》《会话中的幽默互动空间:作为互动资源的极致表达》《医患交际中是非问句表述顾虑的会话常规研究》《汉语日常对话中邀请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自闭症儿童语言研究现状的多国比较——会话分析应用价值初探》。

分论坛八:语篇分析

第八分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冯德兵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社交媒体、经典文献翻译、新闻语篇等方面的语用现象。汇报主题涵盖《微博互动话语中的"贪官"形象建构》《<易经>英译者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以人称代词显化为例》《童话言语行为的语用文体学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标题的变化分析——以《新闻联播》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单口喜剧语用角度的幽默技巧分析——以《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为例》。

分论坛九:网络话语

第九分论坛由西北师范大学大学陈倩教授主持。分论坛聚焦网络语用现象,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中的语用特征。汇报主题涵盖《TikTok直播中说服话语的多模态语用分析》《TikTok直播中说服话语的多模态语用分析》《中国社交媒体祝贺回应语的变异研究:性别和社会地位影响》《新媒体时代中文变异语用现象研究》《网络流行语“x侠”语法、语义、语用探析》。

128日上午的会议主旨发言同样为四场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学术洞见,探讨了语用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实践应用。

第一位主旨发言专家为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陈希教授,发言题目为“东亚人是否表现出相同的谦逊?——对韩语和汉语谦逊的计算分析”。陈希的发言探讨了韩语和汉语中的谦逊表现,使用计算分析方法揭示两种语言中谦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陈教授指出,谦逊是一个动态概念,受到历史语言接触和当代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影响,呼吁对东亚语境中的谦逊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关注各个社区对谦逊行为的具体理解。

第二位主旨发言专家为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吴亚欣教授,发言题目为“语言使用作为心智的窗口”。吴亚欣通过分析会话中的状态变化标记、自我修正、以及优先组织等经典研究,展示了人类认知如何通过互动细节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动态过程,提出了从会话分析视角探究人脑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具体运作的开拓性做法。吴教授强调,语言不仅仅反映外部交流,还能够揭示个体的内在思维和认知活动,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位主旨发言专家为日本语用学会会长、大阪大学人文研究生院文化与社会系的Kaori Hata教授,发言题目为“日本语用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适用性”。Hata教授介绍了日本语用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作为跨学科领域的演变。她分析了日本移民在英国脱欧公投期间的情感变化,强调语用学在理解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通过访谈数据,Hata教授展示了语用学如何揭示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情感波动,并探讨了语用学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位主旨发言专家为香港理工大学刘明教授,发言题目为“在中国社交媒体公共哀悼话语中的面子工作: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刘明教授的研究探讨了中国社交媒体中关于宗庆后逝世的公共哀悼话语,重点分析了面子工作机制。通过构建语料库,使用文本挖掘工具分析哀悼话语,刘教授揭示了文化对这些话语的深刻影响。研究显示,面子工作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具有多层次的策略,进一步深化了面子理论在文化语境中的应用。

闭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申智奇教授主持,她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在推动全球学术合作和思想碰撞方面的巨大贡献,表示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学术交流成果丰硕,对所有与会者表示衷心感谢。

随后,陈新仁教授为两位论文获奖同学颁奖,以表彰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的卓越表现。奖项不仅是对青年学者努力的肯定,更象征着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延续。现场播放了一段3分钟的小视频,回顾了会议的精彩瞬间,每一个画面都凝聚了与会者的智慧与热情,从主旨发言到分会场讨论,每一场学术交流都如同星火点亮学术灯塔。

最后,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教授做了总结致辞。袁周敏指出,会议紧扣时代脉搏和国际前沿问题,参与度高,参会专家从多维角度贡献了新议题、新理论、新方法。他强调,学术交流不仅是对前沿知识的学习和分享,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诺。语用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通过本次研讨会的讨论与合作,东亚语用学研究必将在全球学术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至此,第二届东亚语用学国际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语用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更是推动东亚地区学术界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机。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东亚地区学者对语用学的共同理解,也为进一步推动东亚语用学的协同发展、促进全球文化互鉴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语用学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助力中国语用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期待在未来能够继续推动东亚地区的学术合作与文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共融,深度融入国际语用学共同体,扩大中国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通讯员:张慧

审定: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