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6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会话分析研究日”成功举办。经过前期报名和遴选,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八十余名会话分析领域学者、师生参加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团队负责人于国栋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致欢迎辞。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语言学系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会话分析研究团队成员Chase Raymond对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团队取得的成绩、对国内会话分析研究发挥的引领作用表示了高度赞赏,鼓励与会人员培养对会话分析研究的热情,不断探索会话分析的奥秘,为中国以及国际会话分析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后,吴亚欣教授对所有支持国内会话分析学科发展的国内外学者表示感谢。她指出,当前国内学界对会话分析还存在诸多认识、理解和实际操作上的偏差,许多所谓的“会话分析”研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话分析研究。因此吴亚欣教授强调发展符合会话分析研究传统的、以揭示隐藏在自然会话背后社会秩序为目的的纯正会话分析研究是当前国内会话分析研究者的任务和目标。
本次会话分析研究日包括八场专家主旨报告。
Chase Raymond教授作了题为《机构单语/双语/多语互动:来自会话分析的启示》(Institutional (Mono-/Bi-/Multi-) lingualism: Insights from Conversation Analysis)的主旨报告。Raymond教授首先从“双语”(bilingualism)现象入手,围绕三种机构环境下交际者的双语互动展开讨论。Raymond教授认为与一般机构中的语言协商序列(language negotiation sequence)相似,双语协商序列包含语言层面的请求(request)、提问(interrogative series)和回应(response),强调机构语境中的语码转换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结果(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由交际双方共同完成。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Rebecca Clift教授作了题为《作为抱怨的问题:互动中的知识论、自治性和主体性》(On questions as complaints: epistemics, autonomy and agency in interaction)的主旨报告。Clift教授基于真实自然互动视频语料,聚焦以问题形式执行的抱怨行为,挖掘出以下互动规律:第一位置说话人通过提问展示自己较低的知识状态(epistemic status),第二位置听话人提供信息作为回应,在认同前一说话人较低知识状态的同时,拒绝前一说话人的行为决定权(deontically authoritative claims)。Clift教授强调了这一互动过程中交际者的互动逻辑(interactional logic)以及知识论、自治性和主体性的交互界面,为日常会话的多模态分析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梅教授作了题为《“怎么”问句的互动功能:要求说明行为与质问立场表达之间的消长》(On the interactional imports of zenme-interrogatives in Chinese conversations: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soliciting accounts and the challenging stance)的主旨报告。李梅教授首先提出对已有研究的两处疑问:1)汉语日常会话中“怎么”问句是否需要理由(reasons)?2)“怎么”问句是否同时执行多种行为?接着,李梅教授从话轮设计、序列位置等特征入手,分析了“怎么”问句如何执行要求说明(soliciting account)和质问立场(challenging stance)两种行为,强调了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质问立场以及负价行为(negatively-valenced actions)的降级。
北京大学的李芳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临床问诊中的想法、顾虑、期望以及生活影响(ICEE):北京一家公立医院的个案研究》(Ideas, concerns, expectations, and effects on life (ICEE) in Chinese clinical consultations: a case study in a public hospital in Beijing)的主旨报告。李芳教授首先对四个概念想法(ideas)、顾虑(concerns)、期望(expectations)和生活影响(effects on life)进行界定,接着统计了ICEE现象出现的频次以及在医患互动各阶段的分布。研究发现ICEE通常在协商治疗方案(treatment planning)和问诊结束(closing)阶段由患者提出(patient-initiated)。最后李芳教授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对真实的医患互动语料进行会话分析,详细解释了医患互动背景下患者给出ICEE的具体方式。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春涛教授作了题为《患者自我诊疗选项与患者主体性》(Patients’ self-proposed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options and patients’ agency)的主旨报告。该报告聚焦门诊医患互动中患者通过“V不V”等多种互动资源提出自我诊疗选项,形成对医生诊疗建议的阻抗。同时,患者也能够通过该语法结构实现对行为决定权的调度和主张,构建患者自身在医患互动中的主体性。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翁泽晖博士与青岛农业大学的董博宇博士作了题为《序列和可解释性:汉语“好”和“行”发起结束前序列》(Sequence and accountability: the initiation of possible pre-closings by the Chinese tokens Hao (‘okay’) and Xing (‘alright’))的主旨报告。该研究依据汉语日常交流中真实自然的语料,描写了汉语“好”和“行”发起结束前序列(pre-closings)时话轮设计特征以及序列环境差异,区分了两种语言形式不同的互动功能。
河南大学的栾瑞琪博士作了题为《以连贯性彰显主体性:汉语普通话回应位置中的“而且”前置话轮》(Affording agency by providing coherence: erqie-prefaced turns in responsive position in Mandarin Chinese)的主旨报告。其研究聚焦“而且”前置话轮作为连贯标记的互动现象,为全面系统认识与理解话语标记“而且”的互动功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的郭恩华副教授作了题为《与伪装成人类的销售机器人通话》(Talking with sales chatbot call-ins masquerading as human callers)的主旨报告。其研究基于人机互动,细致分析了销售机器人的话轮设计特征,不仅为应用会话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具有积极的社会实用价值。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积极提问。于国栋教授、吴亚欣教授以及Chase Raymond教授对所有的提问都给予了细致解答和指导。
闭幕式上,于国栋教授再次感谢了所有的主旨发言人和与会人员,鼓励大家继续为中国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做贡献。他指出,“第二届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日”的主旨发言体现了国内外会话分析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研究内容,展现了国内会话会话分析研究近年以来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国际著名会话分析学家Anita Pomerantz认为中国海洋大学已经成为国内会话分析研究的中心和重地,而且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研究中心。此外,此次活动还得到Paul Drew, Charles Antaki, John Heritage等诸多国外著名会话分析研究者的关注和积极评价。
通讯员:会话分析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