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2025-05
    【本站讯】5月1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语翼·领航”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二期培训在学院N511报告厅举行。本期培训聚焦国际视野拓展与新闻素养提升,邀请教务处、研究生院及新闻中心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来自各年级学生骨干参加培训。教务处于诗雯老师以“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为主题,系统解读了学校本科生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她从国际胜任力进阶体系、主要国际组织岗位招聘趋势、国际组织人才核心素质要求等维度展开,结合选拔面试实务与海外工作案例,为学员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立体认知体系。研究生院梅涛老师以“出国留学资助项目”为主线,详细解析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校际联合培养项目及地方政府资助项目三类支持体系。通过详细介绍项目背景、申请条件、资助标准以及不同项目的培养特色,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公派出国深造的政策框架。特别就“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申请要点进行重点说明,强调学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衔接性。新闻中心冯文波编审以“传承海大精神,讲好海大故事”为题,从新闻采编专业视角切入,系统讲授新闻写作规范。在阐释特色鲜明的海大文化与回澜阁专栏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析消息类与通讯类稿件的写作要领:一是强调采访提纲撰写要
  • 14
    2025-05
  • 14
    2025-05
  • 14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10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丽芬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以《符号景观:多学科密码待你破译》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107举行,由吴圣爱副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相关方向老师及研究生参与。刘丽芬教授以中国海洋大学校门及校徽等照片为例,揭示了符号景观的具体内涵。从标志打卡点及公示语翻译的具体案例出发,刘丽芬向在座师生展示了多学科视角中的“超语实践”与“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及研究路径,并强调了“从观察描写到分析解释”的论文写作思路。同时刘丽芬教授为在座师生指明了符号景观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互动答疑环节,刘丽芬教授针对符号景观的经济价值及语言经济学方向的发展态势等一系列问题给予了耐心解答和专业指导,讲座圆满结束。通讯员:赵建惠审 定:吴圣爱
  • 14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9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以《译学研究三重境界》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由任东升教授主持,翻译学方向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黄忠廉教授以其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为例,分析译学研究的三重境界。从潘文国教授已发表论文《“看山看水”的启迪》出发,黄教授提出译学研究要遵循“跟着说,我学人”、“接着说I:A—AB—B”、“接着说II:‘纲’‘举’‘目’‘张’”、“独立说,人学我(人—从—众)”的进阶之路。黄忠廉教授不仅分享其多年来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和修改相关经验,并展示如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问答环节,黄忠廉教授围绕译学研究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设计论文结构等重要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讲座圆满落幕。通讯员:刘梦杰审 定:任东升
  • 14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9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应邀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主讲嘉宾,以《典籍跨域传播与外译——以孙子兵法为例》为题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任东升教授主持,吸引了翻译学方向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积极参与。韩子满教授以《孙子兵法》英译的跨域传播为考察内容,结合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量化分析,系统呈现该典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传播特征。同时,韩子满教授对《孙子兵法》的三个权威译本进行多维分析,考察不同译本的翻译特征及其他语言特征。最后,韩子满教授提出《孙子兵法》的国际传播存在跨域现象,但《孙子兵法》的跨域传播及其与译文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探究。问答环节,韩子满教授就军事典籍翻译策略,《孙子兵法》跨域传播原因和机制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讲座最终圆满结束。通讯员:张娇审 定:任东升
  • 12
    2025-05
    【本站讯】4月27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朗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Mind vs. machin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related word translation by human and AI system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李景娜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到场学习。陈朗教授首先回顾了隐喻研究的发展脉络,对比了传统研究与最新研究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为理解隐喻翻译提供了宏观视角。随后,她系统介绍了隐喻翻译的理论框架和隐喻识别程序,并提出了六种具体的隐喻翻译策略,为译者在处理跨文化隐喻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工具。实证研究部分,陈朗分享了她们团队的一项隐喻翻译研究。该研究创新性地对比了人工翻译、大语言模型(LLM)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隐喻相关词汇时的表现,并从准确性、地道性、隐喻性和可接受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大语言模型在隐喻翻译中的表现与人工翻译高度相似,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语言现象方面的潜力与前景。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隐喻研究中的实验材料设计等问题与陈郎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讲座不仅深入
  • 09
    2025-05
    【本站讯】4月27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做了题为《汉-英-日三语者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朗玥副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到场积极参与。讲座中,范琳首先从研究背景切入,系统介绍了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基本含义,并进一步分析了语码转换代价的多种影响因素。随后,范琳聚焦研究设计,介绍了行为反应时、眼动追踪和神经科学技术在语码转换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几类典型实验范式作了说明。然后范琳展示了三项实验研究:一是基于语码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二是围绕n-2语言重复代价的实验探索;三是结合ERP技术考察语码转换机制。最后,范琳强调了多语视角在语码转换领域的价值。在问答环节,范琳同与会师生围绕实验设计、结果解释等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加深了与会师生对语码转换及机制的理解,为师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与思路,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讯员:刘欢、王东妮审定:陈士法
  • 09
    2025-05
    【本站讯】4月27日上午,浙江大学杨静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二语身体动词的具身效应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报告伊始,杨静教授带领师生回顾了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语言加工与感知-运动系统的激活密不可分。她援引了大量母语研究中的实证证据,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显示,在加工身体动词时,大脑运动区会出现显著响应。这一论证为后续探讨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随后,杨静介绍了其团队在fMRI研究中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比较了英语母语者与汉英双语者在处理英语名词和动词时,语言系统与感知-运动系统之间的网络连接差异。这一对比为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来自团队精心设计的动词-图片匹配实验和语义相关性判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语习得年龄和外语接触程度,而非单纯的二语熟练度,是影响二语身体动词具身效应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早期习得与高强度接触能够显著增强二语学习者在身体动词加工中的具身体验。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具身认知研究等话题与杨静展开了热烈讨论。杨静对师生提问逐一作出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