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2024-10
  • 26
    2025-09
    【本站讯】9月25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班主任工作会议,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参加会议并讲话,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戴淑妮主持会议。许玲玲在与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中指出,班主任队伍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希望全体班主任老师一要提高“四心”意识,用爱心、耐心、热心、责任心,陪伴学生成长,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二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各项政策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指导、服务学生成长需求;三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浓厚的学习热情;四要强化底线思维,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戴淑妮详细介绍了各年级本科生夏秋季学期开学阶段相关教育情况,通报了学院近期关于学生党建、共青团、就业、资助、奖学金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推免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进行部署。与会人员就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风建设、学生适应性问题等开展了深入沟通交流。学院各年级班主任、辅导员参加会议。通讯员:高扬审定:戴淑妮
  • 26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25日,外国语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对新学期工作动员和部署。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许玲玲主持。许玲玲介绍了近期入职或调任学院的5位新同事的基本情况,带领全体教职工开展了理论学习。 于国栋从学科建设、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对当前工作作了分析和布置,副院长陈士法、陈颖、王遥、戴淑妮等就各自分管的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和学生工作等工作强调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新学期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 26
    2025-09
    【本站讯】为进一步落实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帮助毕业生把握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方向,外国语学院于9月24日晚举办2026届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戴淑妮出席会议。戴淑妮结合最新就业形势,对当前就业呈现出竞争格局变化、招聘形式创新等新态势进行分析。她指出,学院依托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始终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她强调,学校与学院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及时发布校园招聘、公务员招考等各类就业信息,把握关键时间节点,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她勉励毕业生要坚定专业自信,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心态积极应对就业挑战,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精彩职业人生。辅导员王婕妤讲解了就业工作流程规范,通过对比近年本研毕业生的升学、签约和灵活就业等数据,建议同学们准确定位优势、把握市场机遇。本次动员会为2026届毕业生提供了详尽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数据支撑,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清当前就业环境,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增强了规划职业发展的信心与动力。通讯员:李晨、王婕妤审定:戴淑妮
  • 26
    2025-09
  • 23
    2025-09
    【本站讯】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东妮同学凭借卓越表现,荣获大赛最高荣誉“中国科协主席奖”。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国际代表队近700名参赛选手。大赛首次取消作品评比环节,转而通过现场任务考察选手的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赛事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在两天的激烈角逐中,王东妮凭借积累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科研功底,顺利完成了“数字文档分析”、“粒粒皆辛苦——粮食仓储方案设计”、“生物多样性评价与自然声景营造”等多项科技创新挑战任务,在团队协作和个人发挥中表现出色,最终脱颖而出,荣获大赛最高荣誉“中国科协主席奖”。比赛之余,她积极参与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全球的青年学子交流经验、分享文化,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海大外语学子的风采。王东妮本科就读于中国海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4年推免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多年来,外国语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培养有家
  • 23
    2025-09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嘉兴大学、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团队成员邓倩副教授、高玉霞博士、博士生王子涵一行四人应邀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汇报,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翻译实践与民族语文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深厚积累。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团队带头人,任东升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点评人、第一分组讨论组长、发言人与点评人。他以“国家翻译研究的一体两面三维”为题作主题发言,系统阐述国家翻译实践作为一个独立学术对象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意义。会上,邓倩副教授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在朝鲜语地区的译介为案例,深入分析了翻译在构建民族集体记忆、强化国家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高玉霞博士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剖析了清代前期通过系统翻译儒家经典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过程。博士生王子涵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传统中提炼出“备译”与“案译”这一对核心话语,突破了传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硕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511作讲座。本次讲座以“The Derivation of Pragmatic Inferences by L2 Speakers”(二语使用者的语用推导)为题展开,详细分析了二语学习者如何在语义与语用的界面推导、解读语用含义,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薛淑玮副教授主持,60余位师生现场参会。冯硕系统梳理了语用推导的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重点阐释了语用含义的主要分类--包括言外之意、等级含义、预设及反讽等基础理论,为后续的研究解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框架。在详实的理论铺垫之后,冯硕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Chinese Comprehenders’ Interpretation of Underinformativeness in L1 and L2 Accented Speech Narratives(汉语母语者对一语及二语带口音/无口音叙事中信息不足现象的解读)。她详细讲解了该研究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张清芳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511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语言产生过程老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讲座,6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张清芳系统介绍了认知老化的行为表现及其内在机制。她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大脑结构差异,指出老年人在大脑两半球功能对称性方面呈现减弱趋势,并深入阐释了“补偿说”“去分化说”和“网络观”等理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随后,她引入“语言加工不对称老化”的概念,指出语言产生能力的老化早于语言理解,并进一步解析了心理词典的年老化模式,强调老年人心理词典中节点更多、路径更短、核心点更密集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张清芳重点分享了她带领团队取得的三项研究成果。第一项成果通过比较青年人与老年人在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了影响认知能力老化的因素,揭示了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共同影响语言老化的机制。第二项成果聚焦口语词汇产生中的“舌尖效应”及其年老化机制,运用图片命名和启动范式记录舌尖效应的发生与解决情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词汇提取困难主要体现在音韵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