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2024-10
  • 20
    2025-10
    【本站讯】10月16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第58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教学区5102教室举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戴淑妮,团委书记高扬出席开班仪式。仪式由学院辅导员刘珈彤主持,培训班全体学员参加。 戴淑妮在讲话中指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核心环节,能够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她对学员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学习,兼顾个人学习与党组织教育考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党组织学习和各类活动,自觉向党员同志看齐,提升政治素养;二是树立崇高追求,提升专业能力,兼顾好专业学习与党课学习,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外语专业优势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希望学员们通过此次培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党性观念、提升能力素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和考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高扬宣读了培训班学员名单及分组情况,刘珈彤宣读了开课计划及纪律要求,随后,2023级法语专业本科生吴佳晓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开班仪式结束后,党委副书记戴淑妮以“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共产
  • 19
    2025-10
    【本站讯】为搭建青年教师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科研经验,切实解决教师发展难题,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进而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10月16日外国语学院召开了以“凝‘新’聚力,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青年教师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主持会议,院长于国栋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部分教授代表出席,全院近30名师资博士后教师参会。聘期考核达标的青年教师代表围绕教学科研领域分享经验,为在场教师带来满满 “干货”。英语系魏银霞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详解课题申报全流程技巧,从选题方向、材料准备到心态调整,倾囊分享;张慧老师聚焦课题与教学平衡难题,提出 “以教学反哺课题、以课题丰富教学” 的融合思路,为破解 “两难” 提供新方向;李海南老师坦诚交流论文发表瓶颈,如选题创新难、审稿意见回复等,并分享通过同行沟通、向资深教授请教攻克难题的经验;高玉霞老师分享国家翻译团队服务国家战略、与时代同频的成功探索,提及团队立足海大特色、开展交叉研究,实现科研能力跨越提升;彭玉乐老师建议在科研项目上多向前辈请教、多申报打磨,主动融入科研团队借团队力量走得更远。其他青年教师也纷纷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成绩、感
  • 19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17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533讲暨翻译地理学创新研究团队第33次学术沙龙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成功举行。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研究所所长汪宝荣应邀作了题为“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讲座后,三位团队成员作学术汇报。外国语学院师生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汪宝荣教授首先对译介与传播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检视,回顾了译介与传播模式从初步探索到系统构建的过程。随后,他重点阐释了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将当下学界流行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和场域理论进行整合与提炼,通过提炼两个理论中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作为译介与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予以界定,进而提出这一模式在项目发起、翻译生产、译作传播三个过程中运作模式。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介绍了个案研究、民族志、宏中微三层次分析法。在实践层面,汪教授以白亚仁翻译、兰登书屋出版的余华小说《第七天》英译本为例,对“发起行动者网络”构建与运营机制进行应用分析。之后,汪宝荣检查了该模式的应
  • 16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15日上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会士、利兹大学教授王斌华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中英早期交往史看口译活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高玉霞博士主持,贺爱军教授、张树筠副教授等师生50余人参加。王斌华以“三重身份”与“三段经历”为引,生动讲述了他作为口译译员、口译教师与口译史研究者的多重角色在广州、香港与英伦三地的人生和工作历程。他表示,个人学术探索恰如重走历史之路,由此自然切入讲座主题。讲座立足国家翻译实践的宏观视角。他指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叙事,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1840年至1949年的百年屈辱。而要理解这段屈辱历史的成因,则需深入探究1750年至1840近百年间中英交往的关键变迁。为进一步阐释观点,王斌华聚焦四个关键历史事件展开论述:一是1757年至1759年的“洪任辉事件”,二是1757年至1842年的广州十三行贸易体系,三是1792年至1794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四是1839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他强调,四个事件的人物与因果存在紧密关联,尤其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谈判的无果而终,成为
  • 16
    2025-10
  • 15
    2025-10
  • 14
    2025-10
    【本站讯】2025年10月10日上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奕红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当代日本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探索”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由日语系张小玲教授主持,郭晓丽副教授、金亚奇博士等日语系师生参加,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讲座伊始,王奕红系统梳理了当代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缘起与发展,指出其源头可追溯至近代日本“写实主义”的文学理念,并承载着“文学如何表征社会、如何理解真实”等日本文学研究中的核心议题。她以丸山真男超越“肉体文学”的现实主义观念、吉本隆明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考为切入点,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语境与文学理论之间的互动,进而勾勒出日本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脉络与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批评解读中,王教授重点探讨了大江健三郎的“想象现实主义”、中上健次的“地域现实主义”、柄谷行人的“非现实感”批评以及小森阳一的“事件性阅读”等代表性实践。这些作家与评论家通过各自独特的创作与理论探索,积极回应了战后日本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个体意识的觉醒。最后,王奕红总结指出,当代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与批判实践大致呈现出一条由战败反思、理论突破到批判介
  • 14
    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