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2025-09
  • 23
    2025-09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嘉兴大学、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团队成员邓倩副教授、高玉霞博士、博士生王子涵一行四人应邀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汇报,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翻译实践与民族语文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深厚积累。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团队带头人,任东升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点评人、第一分组讨论组长、发言人与点评人。他以“国家翻译研究的一体两面三维”为题作主题发言,系统阐述国家翻译实践作为一个独立学术对象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意义。会上,邓倩副教授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在朝鲜语地区的译介为案例,深入分析了翻译在构建民族集体记忆、强化国家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高玉霞博士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剖析了清代前期通过系统翻译儒家经典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过程。博士生王子涵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传统中提炼出“备译”与“案译”这一对核心话语,突破了传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硕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511作讲座。本次讲座以“The Derivation of Pragmatic Inferences by L2 Speakers”(二语使用者的语用推导)为题展开,详细分析了二语学习者如何在语义与语用的界面推导、解读语用含义,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薛淑玮副教授主持,60余位师生现场参会。冯硕系统梳理了语用推导的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重点阐释了语用含义的主要分类--包括言外之意、等级含义、预设及反讽等基础理论,为后续的研究解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框架。在详实的理论铺垫之后,冯硕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Chinese Comprehenders’ Interpretation of Underinformativeness in L1 and L2 Accented Speech Narratives(汉语母语者对一语及二语带口音/无口音叙事中信息不足现象的解读)。她详细讲解了该研究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张清芳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511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语言产生过程老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讲座,6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张清芳系统介绍了认知老化的行为表现及其内在机制。她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大脑结构差异,指出老年人在大脑两半球功能对称性方面呈现减弱趋势,并深入阐释了“补偿说”“去分化说”和“网络观”等理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随后,她引入“语言加工不对称老化”的概念,指出语言产生能力的老化早于语言理解,并进一步解析了心理词典的年老化模式,强调老年人心理词典中节点更多、路径更短、核心点更密集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张清芳重点分享了她带领团队取得的三项研究成果。第一项成果通过比较青年人与老年人在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了影响认知能力老化的因素,揭示了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共同影响语言老化的机制。第二项成果聚焦口语词汇产生中的“舌尖效应”及其年老化机制,运用图片命名和启动范式记录舌尖效应的发生与解决情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词汇提取困难主要体现在音韵层次,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7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第二期“大数据与智能语言技术”暑期学校系列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511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苗兴伟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话语研究的整体论视角”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校内外6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伊始,苗兴伟从索绪尔(Saussure)的“语言/言语”“共时/历时”等经典二分法的局限性出发,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建立在系统思想基础上的研究语境中语言的整体性路径。继而,苗教授指出,整体性方法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参照任何维度所能界定的最广泛领域来定位现象,即语言现象需要结合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解读,语篇阐述需依托整体语言系统。苗兴伟以具体的语篇分析为例,详细展示了如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进行话语研究。他指出,话语研究的整体论视角体现为系统化思维,深化了对“整体思维”的探讨。他强调语言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规则系统,而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语言如何编码意识形态,可以揭示话语研究在批判社会问题(如生态危机、增长主义)中的潜力。最后,苗兴伟进一步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对语法进行干预的设想,实现从
  • 19
    2025-09
    【本站讯】2025年9月5日至7日,第二期中国海洋大学“大数据与智能语言技术”暑期学校在外国语学院顺利举行。本期暑期学校依托山东省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开展,共设置学术论文评议与咨询、专家主旨讲座和语言大数据与语言研究工作坊三个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六十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兼具思想碰撞与启迪的学术盛宴。学术论文评议与咨询环节,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八位研究生围绕论文选题与研究进展作汇报。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北京大学冯硕助理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魏银霞、刘颖颖、薛淑玮副教授等逐一点评,既肯定了研究的创新价值,又从理论深化、方法设计与学术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场讨论热烈、交流深入,充分体现了暑期学校的育人价值与学术引领作用。随后,四位知名专家为师生带来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以“话语研究的整体论视角”为题,展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与社会批判中的独特价值,强调语言研究应置于社会语境中。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围绕“语言产生过程老
  • 29
    2025-08
    【本站讯】2025年8月22日至24日,第十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同济大学语言学与多模态符号学研究所共同承办。大会以“面向社会变化的语用学创新研究”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语用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交流研讨。学院会话分析研究团队在负责人于国栋教授带领下,积极参与大会各项议程,集中展示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为推进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会话分析的学术力量。本届会议共邀请11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主旨发言,共设有24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语用学中的经典话题与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院于国栋教授受邀于24日上午作大会主旨发言,题目为“Lexical Format, Reflexive Construction of Apologizeable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AI’s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道歉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及其对人工智能互动能力研
  • 19
    2025-07
    【本站讯】2025年6月29日至7月3日,第13届国际语料库语言学大会(CL2025)在英国伯明翰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阿斯顿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的语料库语言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规模宏大,会议成果丰硕。本届大会的主旨演讲围绕语料库语言学与当代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创新方向展开,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兰卡斯特大学Gavin Brookes教授在题为“Putting corpora in context”的主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语境”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多重定义及复杂性,批判性反思了“语料方法无法揭示语境”的传统观点,呼吁通过更严谨的研究叙述来深化语境分析。北亚利桑那大学Elizabeth Hanks的主旨报告“Sampling America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 exploration of corpus representativeness”探讨了会话语料库的代表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代表性评估方法,为今后语料库的设计和评价提供了有力参考。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教授在“St
  • 01
    2025-07
    【本站讯】2025年6月20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程林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东西方想象机器人的方式为何不同》为题,在外语楼N314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李锋教授主持,王凯、王丹妮、段亚男等师生参加讲座。讲座中,程林教授首先介绍了“机器人文化”的内涵,之后介绍了日本愿景式机器人文化与欧美焦虑型机器人文化的现象表征和两者间的跨文化对话,并探讨了二者差异的历史、文化、社会渊源。在此基础上,程教授结合中国科幻文艺与现实案例,提出中国可能形成折中、务实、积极并倡导人机和谐共存的第三种机器人文化。在提问环节,程林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恐惑谷”“恐怖谷”两个译名的优劣、机器人人文研究的理论视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讲座开阔了外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讯员:王凯审定: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