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桦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314会议室作了题为“由听到说:输入型教学活动形式对语言输出的影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和硕博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陈桦教授以“何为二语习得?”“何为外语和二语?”等启发式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当今大学外语教学的演变历程,强调应重点关注听力输入强化对口语输出能力培养的影响。她指出,听力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而不同的输入型教学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陈桦教授详细阐述了三项创新性实验——词汇与篇章听写测试、配音实践和反馈式演讲,这些实验基于扎实的理论框架,结合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展现出教学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陈教授指出,词汇与篇章听写测试旨在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篇章听写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在配音实践中,学生通过模仿与重现语音语调,其韵律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而反馈式演讲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在实际交流中的流利
  • 27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任东升、高玉霞、孙迎宾、尚延延等老师和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伊始,党争胜教授将翻译事业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深刻阐述翻译活动在国家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党教授指出,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正当其时,翻译教育大有可为,翻译工作不可替代。随后,党教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高级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八项基本素养——思想政治素养、译语语文素养、翻译理论素养、翻译技术素养、责任伦理素养、语言艺术鉴赏素养、语文写作素养、人文精神素养。在此基础上,党教授通过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深入探讨了翻译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播逻辑,还从实践层面出发,对比展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势与互补,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一扇洞察翻译活动领域的窗口。讲座尾声,贺爱军教授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党争胜教授的诚挚感谢。在随后的互动环节里,党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其学术见解和务实的指导建议赢得现场阵阵掌声。通讯员
  • 26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方法选择”学术讲座在6309教室成功举行。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由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主讲,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德荣教授主持。在本次讲座中,刘云虹教授聚焦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从翻译之“生”与翻译之“成”两个阶段对文学译介领域内翻译方法与翻译生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刘云虹教授指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认识翻译”,并以当下翻译领域的新变化为例详细阐释了要想对于翻译进行重新定位和定义,关键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把握。其次,刘云虹教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翻译生成性的表征,即翻译的生成性关乎译本生命从诞生、延续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包括原作新生命的诞生、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生成、译本生命的传承与翻译的成长。她指出,经由阅读,译本意义阐释的可能性不断扩大,译本的价值与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不断得到拓展,译本也会因而获得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持久生命力。最后,刘教授还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提出了翻译方法在动态、复杂的翻译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并从翻译之“
  • 25
    2024-09
    【本站讯】9月2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院长于国栋,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戴淑妮一行赴中国石化海外投资控股公司开展走访调研和访企拓岗活动。1987级英语专业校友、中国石化海外投资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张杰热情接待了一行人并进行座谈交流。 会上,双方就人才培养、就业机会、校企合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于国栋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沿革、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情况,重点围绕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进行了交流。许玲玲对学院就业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学院期待与中国石化海外投资控股公司在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拓展就业市场等方面寻找更多契合点,增强互联互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寻求深层次的共赢发展。张杰校友介绍了中国石化海外投资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运营情况、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等情况。他表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参与行业竞争合作,不断拓展境外业务,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走在前、作表率。值此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杰表示愿为母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更多领域与母校开展合作,助力母校一流大学建设。学院
  • 24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8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六次学术沙龙于外国语学院N217顺利举办,会议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该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孙迎宾博士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硕士、驻青高校青年教师及线上人员共计四十余人参与了本次沙龙。沙龙伊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建波教授做致辞,就本次沙龙汇报主题作简要介绍,总结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及意义,表达学报对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关注,并介绍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办刊理念及其相关栏目文章。在专题汇报中,硕士研究生尹梦雯以“永乐时期国家翻译实践”为题进行汇报,认为明代永乐时期朝贡体系背景需要国家翻译实践的参与和实施,并分别从该时期国家翻译实践实施内容、实施路径及治理之用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家翻译实践发挥保障朝贡、维系交流及宣扬国威之用。博士研究生周忠良副教授围绕“清前中期国家翻译实践概略”展开论述,剖析清前中期国家翻译实践的发起目的,考察清前中期四朝的国内语际型国家翻译实践活动,认为其对于清廷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民族融合,确立政权合法性,构建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认同具有
  • 24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8日下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李建波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作了题为“英汉诗歌音韵表意及其翻译--兼议AI时代的翻译”的学术讲座。李锋教授、驻青高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李建波教授回顾了当前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并剖析AI时代英语学习的现状,引出人工智能对翻译活动及诗歌翻译领域产生的影响。接着,李建波教授以《巫山曲》英译为例入手进行剖析,将其与AI翻译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AI翻译形式上押韵对仗,但仍然丢失部分原文意蕴;并分享自己原创英文诗歌的原版与AI翻译版,结合其异同指出AI技术运用使诗歌翻译置身新境况。再次,李教授针对诗歌中音韵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以元音、辅音的区分为例剖析其对于诗歌翻译的意义。李教授认为,英汉诗歌翻译中声音的恰当运用可传递说话者态度与立场,创设具体情境氛围,但因文化不同,诗歌中音韵的翻译无法全然做到,需要译者对声音进行再剖析创造。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向李建波教授咨询请教,李建波一一回答师生们的提问。任东升教授对李建波教授的讲座作总结发言。
  • 23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9日,外国语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召开,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全体教职工参会,会议由党委书记许玲玲主持。许玲玲传达了学校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就迎接建校100周年校园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作了相关部署,强调各项工作要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学校百年华诞;院长于国栋结合访学经历,就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学科建设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做动员。副院长陈士法、戴淑妮、陈颖、王遥等就各自分管的工作作了相关部署。会后,学院秋实讲坛第一讲开讲,李锋教授结合自身科研成长经历,带来题为“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之路”的精彩讲座。通讯员:院办
  • 20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4日,任东升教授带领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参加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教授举办的“中国翻译话语文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840-2022)”开题报告会。据悉,该项目获批202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耿强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会上,各学界领导、专家和同仁围绕中国翻译话语文献整理、研究与中国翻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任东升教授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各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心与项目、期刊的协同创新事宜。会后,中心团队参观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教授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的研究定位、发展历程、师资团队、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展示了该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就。此次参观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也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讯员:张雨审定:高玉霞
  • 18
    2024-09
    【本站讯】近日,在德国外教Gunnar Klatt博士带领下,学院德语系学子开启岛城德国文化探寻之旅,共同探索德中文化交流的城市记忆。岛城的德式建筑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百年来德中文化交流的最显著体现之一,见证了青岛近代发展变迁的历史。其背后独特深厚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文化价值,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建筑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德语系师生共同探寻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德国总督府旧址、水兵俱乐部及青岛基督教堂、胶澳总督府旧址等德式建筑群,站在百年历史建筑前,德语系师生与时间对话,发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加深中外交流的历史认知,体验百年沧海桑田的文化积淀,立志成为新时代中德交流互鉴的桥梁。探寻之旅中,部分师生同时义务担任了各历史遗迹或文化景点的德语导游,其出色的语言输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也锻炼了学生德语口语水平,强化了新时代外语人的光荣使命。为强化实习学习效果,在Gunnar Klatt博士带领下,德语系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德语话剧表演活动。活动是德语系夏季学期德语口头表达与交流实习课程的传统特色,由学生自行撰写或改编经典剧本并表演,外教进行语言表达和舞台表现指导。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