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2020-11
    【本站讯】1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韩友好协会、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中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中韩大学生演讲大赛决赛成功举行。中韩大学生演讲大赛旨在提升朝鲜语专业学生的韩语水平,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中韩演讲赛事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各大高校的优秀学子参与。经过第一轮的各省级赛区预赛,共15位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及最佳风采奖1名。我院2017级朝鲜语专业苏思洋同学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荣获全国二等奖,与第一名仅有3分之差。此次大赛一等奖由北京大学朝鲜语系获得。由于疫情原因,此次比赛采取线上直播模式进行,选手通过zoom直播网络连线,评委集中评审。视频连线比赛由看图说话和才艺展示两部分构成,现场公布图画,选手根据内容自由演讲,这对选手的应变能力和韩语运用熟练度有极高要求,同时检验了选手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此次自由演讲的题目主要聚焦在绿色环保及东亚传统美德,我院苏思洋同学采用巧妙的角度切入问题,并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细致论述、扩展延伸。才艺展示部分主要有歌曲演唱、诗歌朗诵、电视剧或电影片段配音三个部分,15位选手的表演精彩纷呈,极好地展示出韩
  • 17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1月14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三级教授,亚非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战略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金基石在腾讯会议平台做了题为“《训民正音》的双重创制动机—兼论《训民正音》与《洪武正韵》的关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吴圣爱副教授主持,学院朝鲜语系本科生、硕士生及兄弟院校多名师生等120余人参加。金基石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训民正音》的双重创制动机—兼论《训民正音》与《洪武正韵》的关系”。讲座伊始,金教授肯定了《训民正音》的历史意义,引用了桑普森、赵元任和伊斯特林等人的观点,指出《训民正音》是人类获取的最伟大的知识成就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性创举。随后,金教授对中韩语言文字交流史上的瑰宝——《洪武正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训民正音》的创制动机进行了分析。金教授认为《训民正音》的创制有“显性”动机和“隐性”动机。显性动机是御制序言所言明的解决韩国社会“言文不一”的矛盾,为百姓创制“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的文字;而隐性动机则是为纠正汉字音的混乱和为汉语学习提供标音工具。接着,金教授分析了世宗大王推进的语言学工程的顺序:创制民族文字《训民正音》,翻译中
  • 16
    2020-11
    【本站讯】11月13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暨导师立德树人研讨会在学校图书馆第一会议室顺利召开。学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刘海波主任、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院全体研究生导师、青年博士及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杨连瑞院长讲话学院院长杨连瑞首先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学校关于研究生教育大会的要求,介绍了学院研究生教育大讨论的背景、意义及实施方案。杨连瑞指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学院师生齐心拼搏、奋斗进取,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和可喜成绩。面向未来,学院师生应共同规划,达成共识,担当外语学科的使命,脚踏实地,尊重学科规律,用理论、思想、学术表现出外语学科内涵,组建一流教师队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培育一流外语人才,构建与时俱进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学院将通过讨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学院研究生教育十四五规划建设方案,推动外语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此外,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规范导师指导环节,明确指导方式和重点,提升指导能力和水平,学院专门编订了《外国
  • 16
    2020-11
    【本站讯】11月14日下午,由我院德语系主办的“德汉翻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视频工作坊”在ZOOM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著名学者Christiane Nord,讲述她的翻译理念和授课经验;《新德汉翻译教程》的第一撰稿人,德语系王京平教授结合新版教材,介绍了如何在翻译课程中突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的具体做法;教材第二撰稿人杨帆老师则负责介绍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做改革探索。本次线上工作坊由德语系齐冬冬老师主持,周奕珺老师提供技术支持。诺德教授报告的题目为《Der funktionale Ansatz und sein Einsatz in der Lehre》(《功能翻译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她首先介绍了交际实现的内在模式,阐述了功能翻译理论,指出了语言在交际中的寒暄、指称、表达、呼吁功能。之后诺德教授简要介绍了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通过中国古诗和德国谚语的翻译实例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最后,诺德教授对翻译教学提出独到的建议。在诺德教授分享完毕后,王京平教授以《谈翻译课程的“顶天立地”》为题,围绕翻译课程的改革展开,从教学任
  • 16
    2020-11
    【本站讯】11月14日上午9时,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暨“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19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光,刘教授以“汉英语时间性与语法标记的关联模式”为题,通过考察汉英语时间性与语法标记的内在关系探讨人类认知和语言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刘正光教授首先强调相关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如语言对比应如何对待差异与共性、人类认知与语言的本质关系、确定语法标记的根本原则以及汉语缺不缺形式标记等。通过句子时间性的三个维度,刘正光教授指出英语谓语是强时间性而汉语谓语是弱时间性这一明显差异。随后,刘正光教授系统分析了英汉语中时间性与语法标记的关系,发现英语时间性渐弱连续体与时间标记渐减连续体之间的关联以及汉语谓语时间性渐强连续体与时间标记渐强连续体的关联。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各自起点不同。英语以强时间性配置为起点,随着句子的时间性减弱,标记越来越少,而汉语是从弱时间性与零标记开始,随着句子的时间性增强,标记越来越多。刘正光教授认为本质上两者是殊道同归,
  • 12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协调人胡波研究员在外国语学院314教室为海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美南海竞争的现状及未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姜春洁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及其他学院师生共80余人积极参与。南海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海上战略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区域。2009年以来,美国的涉华海洋政策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将给中美关系乃至地区秩序带来怎样的影响?胡波老师围绕如上南海争议问题,与现场师生分享了最新动态。讲座首先介绍了南海岛礁及海域的基本情况及中美两国的各自立场,之后针对中美之间的南海矛盾问题作了详细解说,指出当前中美南海矛盾的三大焦点问题,即权力竞争与力量对比的变化、海洋规则之争、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并就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再者,又讲述了美军在南海的六大类军事行动:宣示性行动、存在性行动、军事侦查及情报搜集活动、演训及演习、战场建设及作战概念验证及威慑行动。讲座最后,关于中美南海竞争态势、两国的沟通及管控机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说明,并认真细致地解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加深了同学们
  • 09
    2020-11
    【本站讯】11月7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4讲暨“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17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魏育青教授做了题为“世纪末德语文学的唯美形式、语言危机和内在世界”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王京平教授主持,吸引了全国高校250余名师生参加。魏育青教授首先描述了“世纪末”文学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当时的时代特征。陷入边缘的文学现代派与占据主流地位的“现代化”不断碰撞,促生了德语文坛上的“唯美形式”、“语言危机”、“内在世界”。随后魏育青教授聚焦于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德国“世纪末”文学的三大特点。格奥尔格开辟了唯美形式的象征之路,践行一种不必为金钱所困的审美生活方式。魏教授带领听众赏析了格奥尔格的《心灵之年》开篇的一首诗,从诗的韵律、形式美角度展开分析,详细介绍了格奥尔格的艺术理念。接着,魏教授通过对霍夫曼斯塔尔的介绍阐释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现实,“言不尽意”的“语言危机”。最后,魏教授分析了里尔克的《马尔特·劳利茨·布里格随笔》、《祈祷书》等代表作品,讲述了“内心世界”的概念。讲座结束后
  • 08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1月7日上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语系教授、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蔡美花在腾讯会议平台做了题为“中国古典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李海英教授主持,学院朝鲜语系本科生、硕士生及兄弟院校多名师生等200余人参加。讲座开始之前,李海英教授介绍了蔡美花教授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对蔡美花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蔡美花教授表达了对李海英教授的感谢,并对我院朝鲜语系顺利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表示了由衷的祝贺。蔡美花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古典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内容分为东亚文化与东亚文明、维系东亚文明的区域秩序、东亚古典文化与当代区域文化的构建三大部分。讲座伊始,蔡教授指出,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东亚各国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在差异中寻求共存与和谐发展的广阔空间。随后,蔡教授通过介绍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的传播及东亚汉文学的展开过程,对东亚文化与东亚文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化对古代东亚文化的重要影响。接着,蔡教授介绍了册封与
  • 06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十五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同济大学吴赟教授以“中国对外翻译与国家形象提升研究”为题作了主旨发言,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讲座伊始,吴赟教授首先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概念,强调国家形象是构建国家实力的基础,认为国家的国际形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话语建构的产物,提出我国的国家形象处于不断“被定位”的局势之中,塑造我国形象的主要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异域他者。接着,吴赟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就是提升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塑造国家的硬形象。之后,吴赟教授介绍了对外翻译与国家翻译的概念,认为翻译从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展示形象、塑造形象的话语建构行为,从原作在译作中的形象,到源语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形象,乃至国家在世界场域中的形象,都与翻译息息相关。在翻译过程中,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翻译文本、运用翻译策略,构建一种界定身份的“我他关系”,再借由翻译话语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完成身份的确立与重构,指出国家对外翻译是在跨语际的建构过程中,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等多重维度的形象,借由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