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
    2019-05
    【本站讯】5月5日上午,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桦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做了题为“大学外语个性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慧敏教授主持,我院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陈教授认为,外语教学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和谐发展的生态体系,但目前对“个性化”的研究主要是理念层面的探讨,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为此,她带领南大大外教学团队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搭建了一个环状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讲座中她从改革动因、实施方案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大外的个性化教学改革。陈教授从研究的视角首先从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和大学外语教师面临的压力两方面分析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动因并针对现存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解决办法,即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然后她与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献研读并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实证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化”的改革规划,即分级教学模块化、教学方案个性化、语言学习隐形化和出口需求课程化。在方案实施阶段,学生层面上,针对学生需
  • 28
    2019-04
    【本站讯】4月2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五讲在学院N513举办。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文学博士洪炜作题为《汉语二语者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模拟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共同参加。讲座伊始,洪炜首先对研究生学术成长提出了三点思考建议:一,发现和培养自己潜在的兴趣点;二,不囿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广汲取,宽摄入;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他结合自己的科研学习经历做了具体阐述,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启迪。随后,洪炜从六部分展开学术讲座,在引言部分,通过摘取朱自清《春》一文中的片段,洪炜引出了“人是如何理解语言”这一问题,他肯定了语言理解并不纯粹是抽象符号的加工过程,它还依赖于我们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其过程伴随着对文本所描述情境的一种心理模拟(simulation)这一观点,并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篇章层面分别提供了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模拟证据。洪炜指出心理模拟对语言理解的两方面作用:既有助于语义的整合,也有助于对下文进行情境推理和预测。接下来,洪
  • 23
    2019-04
    【本站讯】4月2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四讲在学院N217会议室举办,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中译外研究》副主编冯志强教授作题为《林语堂创译一体的跨语际书写》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冯志强首先从如何成为优秀的翻译专业研究生出发,提出要想了解翻译,首先应当理解语言。语言文字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语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思维,作为语言学习者,定位应是双语学习者、文化的使者。这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大国格局。随后,冯志强提出并梳理了“语言自信”这一概念的渊源。他直言,由于受到所谓“地道英语”说法的影响,学界对“中式英语”存在偏见,致使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使用中不够自信,客观上也阻碍了的中国文化传播。他认为在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使用“中式英语”。冯志强基于自己多年对林语堂的研究,从多种角度向大家指出了林语堂翻译作品中鲜明的个人特点,林语堂用“中式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了“语言自信”,但其中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亟待我们挖掘。最后,冯志强勉励外语人应像林语堂那样,“两脚踏东西
  • 22
    2019-04
    【本站讯】暮春时节,惠风和畅。4月20日至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杂志和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物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校长于志刚出席开幕式。于志刚在欢迎辞中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对“物”的认识层面肯定了会议主题,并表示在“物与文学”的语境下,与会者一定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是前沿的研讨、有价值的分享。同时,他希望中国海大师生抓住机会、学习求教,为更快更好地提升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新贡献。会上,《外国文学》主编金莉、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分别致开幕词。北京大学高峰枫教授、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和汪民安教授、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张小玲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从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探讨“物与文学”的关系,体现出中国学者对于西方学界“物转向”批评话语的思考与呼应。本次会议是《外国文学》编辑部联合高校举办的全国年度专题性会议,此前已成功举办18届。本届会议为历届最大规模,共收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等近8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专家、研究生论文摘要20
  • 19
    2019-04
    2019年4月17日,北京歌德学院副院长JanSprenger先生、德语教学合作处负责人李劲梅女士一行到访我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代表我院对两位的来访表示欢迎。任东升副院长与到访的两位专家进行了亲切交谈并简单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他指出,青岛与德国的渊源颇深,近些年与德国在经贸、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北京歌德学院副院长JanSprenger先生表示,很高兴有机会到中国海洋大学的德语系进行访问。他对我院德语系的发展和成绩予以赞许,希望双方能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JanSprenger先生首先介绍了歌德学院的发展概况,他指出,歌德学院的任务主要包括“文化”“语言”和“信息传播”三方面。德语系副主任齐冬冬老师介绍了我院德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历程、建设进程及与德国的合作院校等基本情况。经过友好交流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在未来加强师资培训方面的合作,并将尝试把德语作为外语教学(DeutschalsFremdsprache)纳入本科课程体系。此外,双方还同意在学生德语语言水平测试等方面进行合作。任东升副院长还代表学院向客人赠予礼物并合影留念。德语系主任杨帆老师、王京平教授及德语系两位外教也参加了本活动。附
  • 12
    2019-04
    2019年4月1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与青年教师在学院N217会议室举行科研工作会。会议由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鞠红梅在会上传达学校的最新科研文件精神与学术动态,她尤其强调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政策。随后任副院长结合学院学科发展,进一步分析“新常态下的内涵式发展”,包括学院学科建设的三个阶段、如何正确看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他指出,内涵式发展,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内部因素是作为动力与资源的发展模式。因此,他倡导大家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科研教学要并举,发展科研团队以及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之后,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与学术兴趣分小组进行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交流经验,收获颇丰。(袁荃报道)
  • 12
    2019-04
    【本站讯】自2009年开始的德国埃森市中学生到中国高校实习项目,受到德国克虏伯基金会的资助,由埃森经济促进会组织实施,至今已成功进行十届。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德语系王京平教授的积极联系和组织,今年我院已迎来了第二批埃森市的实习生。今年的这一批实习生是来自埃森市的两名高中生Annika和Jamie,她们将在海大崂山校区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她们的实习内容包括参与德语专业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在青岛进行中国历史文化游学考察和在青德企参观,前往北京歌德学院参观交流。4月1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鞠红梅、德语系系主任杨帆在外国语学院N205室接见了两名实习生。学院领导对两位实习生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对她们在海大生活和工作的适应情况关切询问。鞠书记与两位实习生交换了礼物,两位实习生表示非常珍惜本次资助实习机会,向学院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在这里一切适应,期待后续的实习内容。克虏伯基金会实习生根据实习计划,在德语专业各个年级的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与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介绍德国国情文化,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她们与学生年龄相仿,共同语言多,学生们很愿意
  • 11
    2019-04
    【本站讯】4月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三讲在学院N217会议室举办,天津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外文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温秀颖教授作题为《芮译金瓶梅深度翻译:类型、功能与特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共同参加。此次讲座由三个部分展开。讲座伊始,温秀颖引入了“深度翻译”这个学术名词,阐述了它的概念和内涵;紧接着,温教授以《金瓶梅》为例,介绍了它的4种出版英译版本;随后,温秀颖着重探讨了芮译本《金瓶梅》中深度翻译的类型、特征和功能。他提到,“深度翻译”这个学术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阿皮亚1993年首次提出,其认为深度翻译是一种“学术”翻译,即以评注或附注的方式力图把译文置于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翻译。他指出,随着深度翻译研究的发展,深度翻译现已拓展为三个层次:疏离型深度翻译、紧密型深度翻译和文本内深度翻译。紧接着,他介绍了《金瓶梅》这部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指出中西方学者对《金瓶梅》著作的高度认同。芮译本《金瓶梅》中深度翻译分为三大层次,其一为疏离型深度翻译也就是副文本翻译,包括著作中导
  • 29
    2019-03
    【本站讯】3月2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二讲在学院N513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青岛文学》执行主编高建刚教授作题为《外国文学与汉语的核心》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讲座伊始,高建刚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们交流了学习外语以及阅读原著的重要性,接着分享了自己对语言与文学的认识。他总结道,一切文学,外国的或是中国的,它们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其意义都是让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自省,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升华为真善美的智性存在,并把个人引向自由的境界。讲座中,高建刚针对小说和诗歌两种文学体裁,分别从小说的人性、多意性以及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三方面展开讲解,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文学著作,深入浅出,枚举生动有趣的例子将文学的几个特性娓娓道来,同时,配以深情的朗诵,让同学们沉醉于美妙的文化殿堂。高建刚认为,文学无论来自何处,必有其相同的核心,即人性。他指出,翻译文本与原著同质的可能性首先要把握人性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人学和哲学的修养;其次要掌握汉语的精髓,以求通过语言风格相近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