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2019-06
    【本站讯】6月11日上午,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张旭教授在外国语学院N217作了题为《中国文化外译:以黎翠珍英译活动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副院长腾梅教授、周奕珺老师及博士生硕士生近五十人参加。张老师从中国文化走出去谈起,他认为在“走出去”和“走进去”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因此,翻译背后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着力打造的文化工程重点,在这一文化外输工程中,双语译家翻译模式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模式。随后,张教授以当代香港双语作家兼翻译家黎翠珍的诗歌翻译为例,从翻译选材与译者翻译诗学观、声音效果的营构、文化意象的重构和现代新诗精神的再现四个方面探讨了黎翠珍诗歌翻译背后的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问题,以及译作所散发的文化效应与美学魅力。张教授指出,翻译是一种重写行为,黎翠珍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进而运用娴熟的英文,通过自己“妙笔生花”般地重写,赋予其作品“后起的生命”(afterlife),值得
  • 10
    2019-06
    【本站讯】6月5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题研讨会(第三场)在外国语学院召开,专题研讨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副校长闫菊主持会议。陈士法副院长汇报了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重点对培养模式创新、生源质量提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奖励、基地建设、研究生自主科研等方面的改革思路与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闫菊副校长指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最终回归到如何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这一大学根本的初心和使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医药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外国语学院是第一个提出进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人文社科类学院。综合改革要从提高课程质量和抓实培养环节两个关键入手,细化过程、公开过程、重现过程,重点解决过程中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研究生院副院长张猛介绍即将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思路与要求,希望学院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学科评估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文科处处长金天宇围绕大项目、重点优秀团队和平台介绍了学校文科工作的重点,希望项目和团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紧密
  • 06
    2019-06
    【本站讯】6月4日上午,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宁波市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贺爱军教授在外国语学院N217作了题为《林纾译者地位起落的缘由探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首先,贺爱军从林纾的人生经历入手,讲述了林纾开启翻译道路的创作背景。他指出,关于林纾的翻译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对林纾翻译活动的系统梳理及其翻译思想的总结与提炼、林译小说的文本对照研究以及对林纾翻译的文化解读。随后,贺爱军指出,晚清至“五四”时期,世人对林纾作品出现前誉后毁、截然相反的评价。究其原因,学界说法众多,可归结为四类:妒忌说、政治立场说、冤案说、译笔退步说。他认为对林纾评价的转变在于晚清至“五四”之间翻译规范的巨变引发的价值倒错。最后,贺爱军根据翻译规范的内涵与分类,从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中提炼出期待规范、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并从这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晚清至“五四”期间翻译规范内在的变化,探究林纾译家地位起落的真正原因。讲座最后,贺爱军和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加深了同学们对林纾翻译的认识、对其译者
  • 03
    2019-06
    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歌德学院和博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数字化发展”的教学研讨会6月1-2日在杭州外国语学院胜利召开。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韩国、印度、越南的近六十名代表参会,会议的主题是“数字化教学的现状、发展和未来”。此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和工作坊二个部分,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学院三所高校受邀作大会报告。我院德语系王京平教授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她的德语语言学慕课团队的建设历程和所获成绩。该课程2017年开始建设,2018年秋季开始上线,现在第二期课程即将结业。上线以来,有来自27所高校的2000多名访客注册,60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和考试。该课程是德语专业的第一门获取学分的网络专业课程。王京平教授的报告获得参会人员的高度赞扬,会后多个高校向王教授取经。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德语系的Klatt博士和博世基金会教师Katharina。(通讯员:杨柳)
  • 31
    2019-05
    【本站讯】第十二届“驻青高校德语辩论大赛”于2019年5月19日和26日在青岛科技大学举行。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17级学生孙佳荷、韩延玮、肖然、杨子琪、丁祥瑞等,在德语系外教GunnarKlatt和ViolaDuewert带领下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参赛,并获得团体一等奖,充分彰显了我校德语学子的风采和本科德语教学的优秀成果。“驻青高校德语辩论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我校学子在历次辩论中多次斩获冠军。该赛事旨在通过辩论提高德语学习者的德语实际应用水平,检验选手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与及整体仪态,同时也为青岛各高校德语学习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此次比赛中,我校选手的辩题分别为“是否应该在城市里禁用汽油、柴油车以降低空气污染”和“无条件基本收入——天堂还是噩梦”。这两个题目贴近生活,切合现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在拿到辩题后,我校学子积极准备,集思广益,在两位外教的指导、陪练同学的配合及全体德语系同学的头脑风暴下,充分发挥了专业水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此次辩论赛带给我校参赛队员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悦,更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参赛队员表示:此次比赛既锻炼了自己的
  • 30
    2019-05
    【本站讯】5月27日上午,《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博士生导师田海龙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从主编与作者对话的角度谈论文写作与期刊投稿”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院长杨连瑞教授主持,陈士法教授、滕梅教授以及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根据多年的审稿经验,田教授指出,学术论文是作者与主编的对话。作者既要用符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深度的话语体系充分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又要将学科性极强的抽象理论和概念做一定具体化的阐释,从而达到作者与主编的共鸣,实现二者在思想和话语两个层面的交融。进而,田教授结合实例详细解读了学术话语建构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要求:题目要字斟句酌,做到“重点突出、视角鲜明、问题明确”;论文写作是论述而非概念的堆砌,是说理而非命题的陈述,是分析而非结论的自认得出;结语要多维度阐述,从主编视角出发强调研究贡献,从读者视角出发报告文中局限,从自身视角出发展现自我价值。最后,田教授详细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的选稿原则、要求和录用程序,强调通过学术话语的有效建构来通达学术沟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建议,并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关注期刊、尊重期刊、热爱期刊,持之以
  • 22
    2019-05
    【本站讯】5月17日上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六讲在学院N513会议室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国际第二语言加工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常辉教授作题为《韩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话主题句加工的眼动实验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此次讲座由三个部分展开。讲座伊始,常辉和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几点科研感悟。首先,他指出学术科研者需要选择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不能“打游击”,要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要深入钻研。其次,他提出科研需要追求研究的质量和层次,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研究思想是一个研究的核心,好的研究需要融入中国元素,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判断能力以及前瞻性。在感悟分享的最后,常辉指出良好科研习惯的重要性,希望科研者能够把科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分享完感悟之后,常辉围绕“ShallowStructureHypothesis”以及“SemanticConstraintofBGT”这两个理论,介绍了自己的一项科研成果。他提到,Shallow
  • 20
    2019-05
    【本站讯】2019年5月17日,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蔡新乐于外国语学院举行讲座,参会人数30人,包括外国语学院张韶岩教授、孙立新副教授、四位博士生及硕士研究生等。蔡老师从中华文化谈起,认为“学”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进而引出《论语•学而》首章的今译和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论语》没有内在结构,蔡老师认为“回环”是儒家思想的原理性支撑,可以解释《论语》是具有结构性的。所谓“回环”即孔子的“内自省”和孟子的“自反”。儒家的追求,不论经文意蕴还是表达方式,都是导向天人合德之旨,而所取之道必为回环之途,突出的是“人之仁心”的养育和强化。他进而指出,《学而》章的“回环”结构历来无人点出,因此其经文疏解便存在误解。之后举例说明对《学而》章中对“学”的误解及其真正的意向。对于《学而》章的英译,蔡老师通过列举许渊冲、林戊荪、Legg等人的译文,指出其英译大多走向知识化的现代途径,经文所有的层次感因未能启用方法论而造成前后相混,同时在关键处缺少创新,从而令夫子之教沦为“常识”。蔡老师指出目前解经已成为历史重构,不仅要重新回到儒家,启用其思想方法论,而且还要关注如何真正“走出去”,而将夫子之教落
  • 17
    2019-05
    【本站讯】2019年5月15日上午,海大人文讲坛2019年第21讲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举办。讲坛邀请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黑古一夫教授作题为《日本近代文学史的阴暗面:文学者的拥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张小玲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到场聆听。黑古教授以日本近代文学史、战争文学(史)、从军作家、笔部队、征用作家、日本文学报国会六个关键词为中心,深入显出地阐释了日本近代侵略战争中作家与战争的关系问题。黑古教授明确指出日本的近代史是对亚洲的侵略史,他按时间顺序梳理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等史实,指出有一批文学者在当时日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驱动下,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了战争的宣传。例如,在日本侵华战争前后,日本政府以巨额报酬招募了一批“从军作家”作为杂志和报纸的“特派员”为战争动员宣传;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作品对战争的作用,于是建立了“笔部队”,许多作家随部队前往战场,创作了大量的为战争服务的作品。当战争范围扩大至太平洋时,国家发布“国民征用令”,征用大量的作家派往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国内也组成了“文学报国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