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2020-11
    【本站讯】10月31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德明教授应邀通过腾讯会议为海大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词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杨连瑞院长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及部分校外师生共170余人参加。讲座伊始,曹德明教授指出“语音、语法和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针对词汇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学好外语是非常有帮助的”。随后,曹德明教授从词汇研究的主要内容、词汇的研究方法以及词典编撰学的几个主要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曹德明教授从常见的几种对词的定义方法入手,引出索绪尔对“词”的定义,即词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并就语言符号的特性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解读,包括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线性特征、离散单位以及可变性,强调能指和所指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接着曹德明教授从词的形态结构出发,向大家展示了派生构词、复合构词、缩略构词、词类转换和借词五种构词方法。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曹德明教授主要介绍了词汇的两种研究方法:历时研究法和共时研究法。对词汇的历时研究就是研究词汇的演变,是一种动态研究。而共时研究则要求研究者排除语言中的历史变化,集中研究语言系统在历史某一特定时期
  • 02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0月31日上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加拿大研究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刘克东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做了题为“加拿大文学中的环境书写”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刘秀玉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及兄弟院校多名师生等70多人参加。刘克东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加拿大文学中的环境书写”,刘教授以四部短篇小说为例分别介绍了加拿大文学作品中一年四季的四类自然景观——沙、草、雪、海,以阐释加拿大文学作品映射的生存主题。首先,刘教授从自然环境、家居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短篇小说“Lamp at Noon”中体现出的自然主义色彩——草原人民在沙尘暴与经济大萧条的双重环境下作出的斗争以及恶劣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然后,刘克东教授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解读了“Mrs. Turner Cutting the Grass”。从Mrs. Turner如何修理草坪、她与丈夫及家人的关系,到小说中的教授通过描写Turner三姐妹获得成功,都反
  • 02
    2020-11
    【本站讯】10月30日下午,西悉尼大学澳中艺术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字幕翻译专家韩静教授云端做客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她做了题为“交际和沟通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以腾讯会议辅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滕梅教授、徐德荣教授等学院师生参加了会议。韩静教授以“翻译是过程”为切入点,将译者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作为协商、调节和决策过程的变化过程。韩教授基于交际理论、关联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的任务不是追求绝对的语义对等,而是传达特殊语境中相关的文化内涵,实现交际目的。谈到如何处理译文,韩教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电影字幕及《非诚勿扰》电视节目的翻译经验,运用大量而丰富的翻译案例,生动地阐释了翻译是一种协商沟通过程。她表示,要首先考虑句子的语境与深层含义,实现缺失与补偿的平衡。讲座最后,韩静教授回答了师生的踊跃提问,就翻译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她表示,尊重原语是翻译的基础,译者不能随意改动作者的意图。韩教授建议翻译初学者广泛阅读,学习地道的语言表达,保持对翻译的好奇心。针对如何实现国
  • 02
    2020-11
    【本站讯】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我院2门课程成功入选。其中,王京平教授负责的《德语语言学导论》入选线上一流课程,杨连瑞教授负责的《语言学》入选线下一流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打造“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充实外语专业内涵,注重外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率先实施从“学外语”向“用外语学”的重大转变。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初步构建了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和区域国别等五大模块课程体系,在国内重点大学同类学科中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通讯员:陈颖
  • 01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2020年第43讲暨“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11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以“作为事件的中国文学外译批评”为题,与海大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学术观点。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徐德荣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出席讲座并介绍了主讲嘉宾。讲座开始,刘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学外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并梳理总结了各界学者对此的讨论和批评,并引用了西方哲学界的“事件”概念对此进行了阐释。从哲学的角度,中国文学外译具有事件性特征。现在翻译活动的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外译中”占主导的局面已经转向“中译外”与“外译中”并重的态势。刘老师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外译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1)中国文学外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2)中国文学是否有必要主动外译,3)中国文学外译中应该如何选择翻译方法,4)中国文学如何才算“走出去”。刘教授总结了各方观点,对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判断和回答。随后刘教授就如何构建翻译批评事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把握契机,抓住典型案例,把握翻译的根本性问题,
  • 29
    2020-10
    【本站讯】2020年10月28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徐静波教授应邀通过腾讯会议为海大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越洋的近代中日交流——以中国学生留日和日本教习来华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姜春洁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及部分校外师生共150余人积极参加。讲座伊始,徐老师介绍了中国赴日留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历史背景,指出直到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才开始重视日本这个国家。之后,徐老师讲述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赴日留学生而言的意义主要有两个:革命的温床和新知的媒介。关于革命的温床,徐老师指出当时的中国人去到日本后接触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发觉中国的闭塞和落后,于是逐渐萌生了革命的念头。他们在日本建立各种团体,中国同盟会便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之后,徐老师指出该组织的核心人员几乎都具有留日的经历,并且详细介绍了宋教仁、阎锡山、蔡锷、汪精卫、戴季陶、蒋介石、曹汝霖、蒋百里、陈独秀、李汉俊、周佛海等人物的生平及赴日学习的详细过程。关于新知的媒介,徐老师主要介绍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李叔同等人的赴日留学的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革命宣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随后,徐老师从在中国的
  • 29
    2020-10
    【本站讯】10月2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N104党员活动室召开党政联席会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启动学院层面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鞠红梅主持,院长杨连瑞对外国语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和部署,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系部主任及专业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会议。鞠红梅首先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中国海洋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并就方案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基本原则与目标等进行详细解读。“十四五”是学校奋力实现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加快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鞠红梅指出,各系部应群策群力,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目标明确、战略清晰、措施有力的原则有效推进各专业方向的发展规划,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外语学科的强劲发展谋好篇、布好局。杨连瑞强调,科学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是扎实推进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关键举措。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各系部应深刻领会和把握新发展特征、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以对学校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规划未来发展蓝图
  • 26
    2020-10
    【本站讯】10月24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4讲暨“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十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以”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思路”为题,以具体的不同主题的文学文本为例,展示解读过程,并对相关理论方法进行介绍。讲座由德语系教授王京平老师主持,王老师在讲座伊始简要介绍了王炳钧教授。王炳钧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主要面向硕士及博士生教授德语文学、西方文论与文化学等课程,已发表、主编多部专著以及数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德语文学及文学理论、文化学。王炳钧教授首先谈到了文学课和外语专业在当今时代的合法性。“学文学没有就业前途”,“读书无用”,“没有时间阅读文学”——面对针对文学课实用性的质疑,王炳钧教授从外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文学如何通过建构世界给人类精神慰藉、文学如何影响读者并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全新经验等多个角度展开,捍卫了文学的学科合法性,为文学研究正名,并为德语学习者指明了方向。随后,王炳钧教授对三个具体文学文本进行了解读,指出面对不同的文本的多种解读思路。对Heinri
  • 26
    2020-10
    【本站讯】10月24日上午9时,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8讲暨“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九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忠廉教授主讲,他做了题为“于无疑处生疑——为翻译研究寻根”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任东升教授、徐德荣教授出席并进行点评与互动。讲座吸引了全国高校师生300余人参与。黄忠廉教授基于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密的理论思考向大家讲解了术语“原语”和“源语”的分辨问题。他以翻译研究中的术语混用现象为切入点,如“源语”和“原语”,“译出语”和“始发语”等,通过对“原语”和“源语”进行辩难,深入刨析二者的异与同,并指出各自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情况。他借助语料库向大家清晰展示了这两个词汇的使用情况,并从汉语本义的角度辨析两者的区别。黄忠廉教授还从翻译学术角度进行辩难,他认为二者的辩难实际上涉及术语本土化问题:“原语”可定为译学基本术语,指翻译中作者创作所使用的语言,而“源语”则仅用在三种情况下——回译、转译、变译的解释和讨论中。学科基本术语的厘定是其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黄忠廉教授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