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2024-06
    【本站讯】2024年5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N511报告厅举办聘任仪式,聘任贾建新参赞为中国海洋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并由贾参赞带来一场题为“中国外交官血染的风采”的精彩讲座。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德语系主任杨帆、教师齐冬冬、王凯等出席,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道平主持。聘任仪式上,许玲玲书记向贾参赞颁发聘书。王道平简要介绍了贾建新参赞的经历。贾建新是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厅级文化参赞。曾在新华社担任编辑和翻译,之后在民主德国大使馆历任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在文化部外联局人事处担任副处长。他两次出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并曾任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副总经理和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贾先生现兼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顾问及北京李可染画院特聘顾问。因其对中奥两国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1999年4月,贾建新参赞荣获奥地利总统颁发的“奥地利国家文学与科学荣誉十字勋章”,此外,他还多次获得原文化部、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和国务院新闻办的嘉奖。 讲座中,贾参赞以他亲身经历的外交事件为蓝本,揭开了外交工作的神秘面纱。他娓娓道来,不仅让大家
  • 27
    2024-05
    【本站讯】5月24日上午,学校在外语楼举行翻译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玉龙,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亚洲中心主席邢玉堂,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赵军峰等行业专家应邀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出席咨询会。范其伟对各位专家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对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单位多年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重点介绍了学校翻译学科的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回顾了中国外文局与学校翻译团队的合作历程。他希望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单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各项事业尤其是外语学科发展,助推学校翻译学科和翻译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与会专家就学校翻译学科的发展方向、翻译人才培养创新、翻译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翻译学科要策划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的翻译和国际传播项目,加强高端涉海翻译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海洋话语体系建设;要对接服
  • 27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2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五届自俭译学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的翻译实践与对外传播”为主题,旨在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对翻译人才的战略需求,增强参会研究生的国际传播意识与学术创新水平。开幕式现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朝晖,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玉龙分别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致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主持开幕式。陈朝晖表示,自俭译学研究生论坛是培养翻译学方向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创新性平台,是整合所思所学、展示自我的大好舞台,希望参会研究生珍惜学习交流机会,在学术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黄玉龙表示,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正处于“宣传-国际传播-互动式交流”三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他指出,这个阶段应更加重视外语学习、凸显翻译价值。外语专业学生要成为内知国情、外晓世界、融通中外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应牢记外语是基础、专业是支撑、文化是关键。陈朝晖致辞黄玉龙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
  • 24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23日,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苏蕊译审到访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并做讲座,讲座题为“小窗口的大视野:中国地域文学英译中的国家主体意识及身份建构”,学校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相关活动。苏蕊译审首先从概念厘定入手,先后对地域、地域性、地域文学的概念内涵进行解说。她指出,地域文学作家的界定是许多研究者面对的难题,她将地域文学作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籍贯本地、生活本地,第二类是籍贯外地,客居本地,第三类是籍贯本地,生活外地。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她对“文学陕军”进行了系统地介绍,进一步指出陕西地域文学的独特特征是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结合,如恶劣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文化意象。随后,苏蕊译审对陕西地域文学的英译现状进行介绍,着重探讨了地域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比附现象,即标题的比附、叙事结构的比附、目录框架的比附。她指出,这种比附现象源自译者的文化仰视心理,比附后的英译作品会造成地方感和国家感的模糊,有悖于国家大力倡导推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针对这种比附行为,她以《真腊风土记》中的“丁未针”和“坤申针”翻译为例,在广泛挖掘史料后,将两个方位角的具体度数进行考证
  • 24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外导师聘任仪式在外语楼举行。我院聘任国际翻译家联盟亚洲中心主席、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邢玉堂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颖教授主持仪式,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教授向邢院长颁发了聘书。聘任仪式后,邢院长受邀主讲我校研究生“百川讲坛”,讲座主题为“外宣翻译实践与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教授、副院长陈颖教授,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徐德荣教授以及英语、德语、朝鲜语系师生50余人参加讲座。邢院长首先从中国翻译人才发展状况、翻译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影响等方面介绍翻译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外宣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口译经验和具体案例。邢院长的分享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通过本次讲座,与会师生获益匪浅,对中国翻译行业及人才培养状况有了更深的认识,学到了许多口笔译翻译实践技巧。现场气氛热烈,在积极的问答互动环节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邢玉堂,现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
  • 18
    2024-05
  • 17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第四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成功举行,海大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麻湘琪获得一等奖、张瑞杨、周珈如获得二等奖、罗姿媛、任晓瑞获得三等奖、吕瑶瑶获得优胜奖,德语系教师齐冬冬和周奕珺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中国海洋大学荣获“最佳组织奖”。本次大赛由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设“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与区域国别”三个赛道,吸引了来自全国49所高校的126支队伍参赛。作为国内德语界唯一的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该比赛深受各大知名高校德语系师生关注,推动了德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中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打造了跨校、多领域科研创新实践交流平台。本次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德语系学子参加的均是语言学赛道。麻湘琪研究了德语习得对英语书面产出的跨语言影响,张瑞杨、周珈如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对顾彬《庄子》译本中的翻译阐释进行了研究。通讯员:周奕珺
  • 16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在学院主讲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学术讲座,深入探讨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发展路径。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连瑞教授主持。王雪梅教授的讲座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开篇,从语言能力、知识能力、研究能力和价值观四个层面阐述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最后结合自己以及其他学者在学术能力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指明道路。讲座中,王雪梅教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阐述分析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并梳理了相关研究,结合具体学位论文写作案例,分析了学术研究选题原则,分享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发展路径,讲座对于推动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诸多启示。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研究生选题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研究、如何与新技术结合等问题与王雪梅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王雪梅教授与学生交流时热情洋溢,坦诚相见,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座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在场师生均有受益。通讯员:秦秀嵩审定:陈颖
  • 15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郭国良教授莅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做了题为“文学译家得是一名侦探——以破解《一个小时的故事》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的胡翠娥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的栾雪梅、崔丹丹、王凯老师以及广大师生参加了讲座。郭国良教授首先从一部短篇小说的翻译实践切入文学翻译的问题,指出理解和表达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机器不仅无法代替人类完成文学翻译的理解过程,也无法解决人文和审美问题。他提出读者应运用俯视、平视、仰视三种眼光深入剖析文本并揣摩作者意图。随后,郭教授围绕美国著名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展开层层剖析,着重探讨了作者使用的重要写作技巧和字句微妙之处,并指出这些技巧对翻译造成的困难和挑战,译者总是企图寻求文学和翻译之间的平衡。他提到,好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优秀的读者,能够字斟句酌,解码文本并转译出其中的美感和深意。此外,他还谈到一名优秀的译者一定要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译者一直处于不断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这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最后,贺爱军教授对郭国良教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