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2024-06
    【本站讯】近日,青岛市社科联评选青岛社科研究智库培育基地,学院任东升教授领衔的“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23年12月,基础是2008年杨自俭先生指导设立的“翻译研究所”。中心秉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践行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扬四十年“自俭译学”思想理念,承继十余年“国家翻译实践”理论创新,协同翻译行业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等,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前沿的国家翻译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已连续举办三届“国家翻译实践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高层论坛”和五届“自俭译学研究生论坛”。中心的研究定位是以服务国家现实需求为旨归,以凝聚共同的学术旨趣为纽带,聚焦国家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需求,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促进国家翻译研究的学科交叉。中心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翻译战略理论、国家翻译领域标准化、多语涉海翻译及舆情监测。为国家级行业部门、省市级政协提供资政服务11项,参与制定国家级翻译标准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8项。集中围绕“国家翻译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 18
    2024-06
    【本站讯】近日,“开心学德语,开心过春节”德语Vlog创作挑战赛落下帷幕。学院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孙丽丽老师指导的德语系2022级本科生杨璠凭借作品《2024 Frühlingsfest》获得专业组二等奖。杨璠同学的作品以农村春节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传统习俗,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叙事性。作品真实而温暖,通过丰富的画面语言传达出中国乡村春节的喜庆氛围,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历程,描绘出一个纯正的“中国年”。据悉,比赛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多语种教育发展分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分为中学德语组、大学德语组和专业德语组三个组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德语学子参赛。通讯员:孙丽丽
  • 17
    2024-06
    【本站讯】2024年6月14日上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四次主题学术沙龙在外语楼N303教室顺利举行,会议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拓展”。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高玉霞博士主持。我院教师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参加。韩淑芹教授汇报了“翻译安全研究的出场”,基于对国家安全内涵、特征、类别的阐释,对翻译安全的历史语境、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例证分析,提出翻译安全研究“概念界定→术语构建→议题延展→建构逻辑”四步研究路径。周忠良副教授就“国家翻译学核心概念之辨”展开讨论,针对当前学界关于国家翻译相关概念的争议,回答了国家翻译的本质特征、国家翻译实践的内涵、国家翻译学的逻辑起点、研究本体和学术立意等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意义。高玉霞博士围绕“美国涉华开源情报翻译对中国语言数据安全的挑战及其治理”,梳理了语言安全研究、话语安全治理研究现状,分析了开源情报视域下中国语言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从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中国语言数据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任东升教授对研究汇报进行了细致点评,肯定了各个选题对当下国家安全的指导意义和广阔前景,同时强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了
  • 07
    2024-06
    【简讯】6月7日,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海燕教授、副院长韩存新教授等一行到访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在外语楼会见了来访客人,双方就本科教学评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MTI培养经验等事宜作了交流。副院长陈士法、王遥,英语系、日语系、大外部等相关负责同志一同参加会见。
  • 03
    2024-06
    【本站讯】2024年5月31日上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奥地利共和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现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顾问、北京李可染画院特聘顾问贾建新,受学院邀请来访并为师生作“中德外交关系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讲座。讲座由德语系齐冬冬老师主持,德语系杨帆、王凯、周奕珺等教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共50余名同学参加了讲座。贾建新参赞循着历史的脉络,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图文并茂,从多个角度讲解了中德外交以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贾参赞为师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德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痕迹:从1621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华,到1752年“普鲁士国王”号商船抵达广州拉开了中德直接贸易的序幕,再到中国与德国的三次建交、两次断交和一次复交,直到今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他强调中德两国的交往是双向互动的,只有持续扩大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才能确保中德外交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互动交流环节,贾参赞针对师生所提的问题,特别强调中德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心灵沟通对于构建新时代的中德关系至关重要。他鼓励在座的海大学子勤奋学习、锻炼综合能力,努力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 03
    2024-06
    【本站讯】2024年5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N511报告厅举办聘任仪式,聘任贾建新参赞为中国海洋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并由贾参赞带来一场题为“中国外交官血染的风采”的精彩讲座。学院党委书记许玲玲,德语系主任杨帆、教师齐冬冬、王凯等出席,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道平主持。聘任仪式上,许玲玲书记向贾参赞颁发聘书。王道平简要介绍了贾建新参赞的经历。贾建新是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厅级文化参赞。曾在新华社担任编辑和翻译,之后在民主德国大使馆历任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在文化部外联局人事处担任副处长。他两次出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并曾任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副总经理和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贾先生现兼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顾问及北京李可染画院特聘顾问。因其对中奥两国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1999年4月,贾建新参赞荣获奥地利总统颁发的“奥地利国家文学与科学荣誉十字勋章”,此外,他还多次获得原文化部、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和国务院新闻办的嘉奖。 讲座中,贾参赞以他亲身经历的外交事件为蓝本,揭开了外交工作的神秘面纱。他娓娓道来,不仅让大家
  • 27
    2024-05
    【本站讯】5月24日上午,学校在外语楼举行翻译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玉龙,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亚洲中心主席邢玉堂,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赵军峰等行业专家应邀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出席咨询会。范其伟对各位专家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对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单位多年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重点介绍了学校翻译学科的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回顾了中国外文局与学校翻译团队的合作历程。他希望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单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各项事业尤其是外语学科发展,助推学校翻译学科和翻译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与会专家就学校翻译学科的发展方向、翻译人才培养创新、翻译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翻译学科要策划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的翻译和国际传播项目,加强高端涉海翻译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海洋话语体系建设;要对接服
  • 27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2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五届自俭译学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的翻译实践与对外传播”为主题,旨在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对翻译人才的战略需求,增强参会研究生的国际传播意识与学术创新水平。开幕式现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朝晖,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玉龙分别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致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主持开幕式。陈朝晖表示,自俭译学研究生论坛是培养翻译学方向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创新性平台,是整合所思所学、展示自我的大好舞台,希望参会研究生珍惜学习交流机会,在学术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黄玉龙表示,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正处于“宣传-国际传播-互动式交流”三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他指出,这个阶段应更加重视外语学习、凸显翻译价值。外语专业学生要成为内知国情、外晓世界、融通中外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应牢记外语是基础、专业是支撑、文化是关键。陈朝晖致辞黄玉龙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
  • 24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23日,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苏蕊译审到访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并做讲座,讲座题为“小窗口的大视野:中国地域文学英译中的国家主体意识及身份建构”,学校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相关活动。苏蕊译审首先从概念厘定入手,先后对地域、地域性、地域文学的概念内涵进行解说。她指出,地域文学作家的界定是许多研究者面对的难题,她将地域文学作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籍贯本地、生活本地,第二类是籍贯外地,客居本地,第三类是籍贯本地,生活外地。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她对“文学陕军”进行了系统地介绍,进一步指出陕西地域文学的独特特征是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结合,如恶劣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文化意象。随后,苏蕊译审对陕西地域文学的英译现状进行介绍,着重探讨了地域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比附现象,即标题的比附、叙事结构的比附、目录框架的比附。她指出,这种比附现象源自译者的文化仰视心理,比附后的英译作品会造成地方感和国家感的模糊,有悖于国家大力倡导推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针对这种比附行为,她以《真腊风土记》中的“丁未针”和“坤申针”翻译为例,在广泛挖掘史料后,将两个方位角的具体度数进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