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第四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成功举行,海大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麻湘琪获得一等奖、张瑞杨、周珈如获得二等奖、罗姿媛、任晓瑞获得三等奖、吕瑶瑶获得优胜奖,德语系教师齐冬冬和周奕珺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中国海洋大学荣获“最佳组织奖”。本次大赛由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设“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与区域国别”三个赛道,吸引了来自全国49所高校的126支队伍参赛。作为国内德语界唯一的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该比赛深受各大知名高校德语系师生关注,推动了德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中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打造了跨校、多领域科研创新实践交流平台。本次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德语系学子参加的均是语言学赛道。麻湘琪研究了德语习得对英语书面产出的跨语言影响,张瑞杨、周珈如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对顾彬《庄子》译本中的翻译阐释进行了研究。通讯员:周奕珺
  • 16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在学院主讲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学术讲座,深入探讨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发展路径。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连瑞教授主持。王雪梅教授的讲座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开篇,从语言能力、知识能力、研究能力和价值观四个层面阐述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最后结合自己以及其他学者在学术能力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指明道路。讲座中,王雪梅教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阐述分析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并梳理了相关研究,结合具体学位论文写作案例,分析了学术研究选题原则,分享了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发展路径,讲座对于推动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诸多启示。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研究生选题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研究、如何与新技术结合等问题与王雪梅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王雪梅教授与学生交流时热情洋溢,坦诚相见,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座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在场师生均有受益。通讯员:秦秀嵩审定:陈颖
  • 15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郭国良教授莅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做了题为“文学译家得是一名侦探——以破解《一个小时的故事》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的胡翠娥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的栾雪梅、崔丹丹、王凯老师以及广大师生参加了讲座。郭国良教授首先从一部短篇小说的翻译实践切入文学翻译的问题,指出理解和表达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机器不仅无法代替人类完成文学翻译的理解过程,也无法解决人文和审美问题。他提出读者应运用俯视、平视、仰视三种眼光深入剖析文本并揣摩作者意图。随后,郭教授围绕美国著名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展开层层剖析,着重探讨了作者使用的重要写作技巧和字句微妙之处,并指出这些技巧对翻译造成的困难和挑战,译者总是企图寻求文学和翻译之间的平衡。他提到,好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优秀的读者,能够字斟句酌,解码文本并转译出其中的美感和深意。此外,他还谈到一名优秀的译者一定要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译者一直处于不断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这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最后,贺爱军教授对郭国良教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
  • 15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107会议室作了题为“核心术语外译中的以我为主原则与意识形态陷阱——以‘权力话语’的英译为例”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滕梅教授主持,贺爱军教授、栾雪梅副教授、高玉霞博士等教师和学生50余人参加了讲座。韩子满教授首先回顾了“话语权”英译问题的缘起,并结合当前美国智库对中国话语权的高度关注,指出重新审视术语翻译及其翻译策略应成为学界共识,“以我为主”已然成为核心术语外译的公认准则。随后,韩子满教授对“话语权”系列术语的产生背景、理论来源、意义演进、翻译现状等作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梳理与论证,韩子满教授指出当前“话语权”的译法众多,但尚未规范化、术语化。“discourse power”虽作为最具有术语特征的译法,却仅见于学术论文,政治文献并未采用等。就“话语权”译文的国际接受度来看,“discourse power”在西方世界中已经被污名化,因为西方世界注意到“讲好中国故事”等中国话语已产生广泛正面的国际影响。据此,韩子满教授提出应当译为“power of discourse”,这一说法不仅传达“话语
  • 15
    2024-05
    【本站讯】2024年5月12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四次主题学术沙龙暨研究生百川讲坛在外语楼N315教室顺利举行,主题为“整体主义哲学观下的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普通性与特殊性、中国与世界”,主讲人为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胡翠娥教授,王凯老师主持。教师、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共四十余人参加。胡翠娥教授指出,中国典籍翻译和翻译研究呈现出“急于把中国哲学概念和范畴同西方名词划清界限、标举中国哲学独特性的倾向”,很难达到中西哲学交流与汇通的目的,她以“整体主义哲学翻译观”为基础,以“天”、“道”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典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的问题,揭示了名同实异、异趣同调的翻译能最大程度实现中国哲学对共同问题的独特回应,以促进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互动。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与胡翠娥教授就“中国典籍术语的翻译”“特殊论”“中医典籍术语翻译”与“汉学家研究”等话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互动交流,学术氛围浓厚,激发了大家对相关学术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讯员:李潘审定:任东升
  • 13
    2024-05
    【本站讯】为进一步提升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于5月11日召开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文教授等专家应邀出席论证会。论证会由院长于国栋教授主持,副院长陈士法、陈颖,朝鲜语系主任李海英,日语系主任郭晓丽,法语系副主任房立维,英语系副主任郎玥等参加会议。于国栋表示,欢迎论证专家就培养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表示感谢专家们长期以来帮助和支持学院发展。陈颖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等方面介绍了初步修订的培养方案内容,就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作了详细阐述。专家组围绕新时代外语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组一致认为,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应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聚焦学科前沿、数智赋能和知识重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专家组特别指出,学院可以完善和优化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育学方向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彰显优势,同时充分考虑语种差异和研究方向差异,系统梳理课
  • 13
    2024-05
    【本站讯】为进一步提升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于5月11日召开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文教授等专家应邀出席论证会。论证会由院长于国栋教授主持,副院长陈士法、陈颖,朝鲜语系主任李海英,日语系主任郭晓丽,法语系副主任房立维,英语系副主任郎玥等参加会议。于国栋表示,欢迎论证专家就培养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表示感谢专家们长期以来帮助和支持学院发展。陈颖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等方面介绍了初步修订的培养方案内容,就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作了详细阐述。专家组围绕新时代外语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组一致认为,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应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聚焦学科前沿、数智赋能和知识重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专家组特别指出,学院可以完善和优化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育学方向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彰显优势,同时充分考虑语种差异和研究方向差异,系统梳理
  • 13
    2024-05
    【本站讯】为进一步提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于5月11日召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南开大学胡翠娥教授等专家应邀出席。学院英语系任东升教授、日语系修德健教授、朝鲜语系李光在教授、德语系副主任孙丽丽、MTI教育中心秘书高玉霞、研究生教学秘书陈晓琳等参加论证会,会议由MTI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贺爱军主持。院长于国栋致辞。于国栋对三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院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恳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会上,贺爱军就学院翻译学科发展、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作了详细介绍,专家组围绕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与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应凸显高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翻译实践类课程和涉海类特色课程的开设比例,平衡学校学院特色优势与各系优势的关系,提升培养特色与课程设置、实践基地、行业导师、学生翻译实践和论文选题匹配度,同时要加强翻译硕士专业师资引进。专家组表示,中国海洋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在教指委指导下,彰显学校特色
  • 12
    2024-05
    【本站讯】5月11日,外国语学院在外语楼401实验室成功举办了语言研究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文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馆长王雪梅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方洁副教授以及机电工程学院的续敏副教授应邀出席了座谈会。学院副院长陈士法和陈颖教授、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座谈。专家们首先参观了学院语言研究实验中心的四个实验室,重点参观了2022年获批的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A类)——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接着,学院青年教师彭玉乐博士介绍了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以及发展规划。大家对学院语言研究实验中心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对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苗兴伟教授指出团队精神是实验室发展的核心,实验室建设应该聚焦国家战略,确定研究主题;马文教授以临床语言学的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以及研究方向;王雪梅教授认为应该多举办一些相关研究技术的培训,让更多的外语学习者认识、了解文科实验室在外语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方洁和续敏副教授在回顾以往合作研究的同时,强调了进行有组织合作研究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