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2025-02
    【本站讯】2025年2月27日下午,我国著名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小说研究》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应邀做客海大百川讲坛,并同我院广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由李锋教授主持,来自我院各个语种的文学、翻译等方向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同学到场参加。朱振武教授以“文学翻译教与学课堂实例剖析”为题,以其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为出发点,分享了他对于翻译课程以及学生教育的看法。讲座开场,朱老师便指出:如今翻译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素养,亟需通过广泛阅读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随后,朱老师结合大量实例,尤其是以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的不同版本译文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翻译教学心得。朱老师广博的知识面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得整场讲座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在问答环节中,朱老师耐心解答了听众提出的有关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问题和疑惑,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不仅让提问者收获颇丰,也给其他听众以有益启发。讲座之后,朱老师又同我院翻译、文学等方向的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讯员:张德昂审定:李锋
  • 26
    2025-02
    【本站讯】2月24日至25日,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团队成功举办“多模态会话分析学术工作坊”。本次活动特邀国际会话分析领域权威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语言与语言科学系Paul Drew教授与国际会话分析知名青年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语言与语言科学系Kobin H. Kendrick副教授联袂主讲,吸引了40余名师生参加。首日课程聚焦多模态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Kendrick上午的课程以模块化教学展开,系统阐释了多模态研究的核心框架。他首先通过视频语料分析了多模态交互的三大要素,即指示表达(indexical expressions)、具身行动(embodied actions)与时序协同(temporal coordination);继而对比、评述传统语言学四组经典概念(语言/言语、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言/副语言、言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论局限,论证多模态研究范式的科学价值;最后结合实证案例,深入剖析多模态研究的定义体系、互动资源整合及社会行为分析方法。在肢体语言(gesture)专题环节,他完整梳理了肢体语言的界定标准、发展阶段与构成要素。下午的课程侧重实践能力培养。Kendrick通过wo
  • 15
    2025-01
  • 12
    2025-01
    【本站讯】2025年1月9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金才教授应邀做客海大人文讲坛,同我院广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由李锋教授主持。杨金才教授以“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为题,探讨如何真正立足新时代中国现实语境,辩证、客观地看待外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杨金才教授认为,采用异文化关照方法切入外国文学批评实践,对西方的观念、思想和文论进行科学的“中国化”阐释,才能致力于我们中国的外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本场学术讲座内容丰富、格局高远,具有学术创新的前瞻性,亦体现出相当程度的中国视野与情怀,与会的学院老师与研究生同学均感到收获颇丰。通讯员:袁荃审定:李锋
  • 12
    2025-01
    【本站讯】2025年1月9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应邀做客海大人文讲坛,并同我院广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由李锋教授主持。罗良功教授以“现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物质化”为题,探讨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如何对语言的可能性进行极限探索,尤其是语言实践对现当代诗歌语言的物质化。罗良功教授通过对现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物质化的形式的梳理和讲解,剖析其美学观念和语言观念,并在现当代英美社会语境中考察其文化意义以及对诗歌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本场学术讲座在丰富的内容中呈现出深邃的学术研究思想,具有学术创新的前瞻性,与会的学院老师与研究生同学深感收获颇丰。通讯员:袁荃审定:李锋
  • 12
    2025-01
    【本站讯】2024年12月13日下午,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跨文化书写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冯智强教授到访中国海洋大学,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为外院师生带来学术讲座:“翻译研究、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纵横谈”。讲座由徐德荣教授主持,贺爱军教授等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冯智强教授以林语堂研究为主线,结合个人治学以及学术研究的经验体悟,对翻译研究、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的几方面展开了深刻讨论。首先,冯智强教授基于其近年来将林语堂典范作品运用于日常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诸多环节,阐明其主要思路,即通过“多元合一”达到“共生共长”。此处“多元合一”即为通过翻译教学场域打造“教学-科研-实践”共同体,从而实现教、研、译聚焦的资源一体、实践主体同步、实践空间同一。冯智强教授援引著作《探究的场所》论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关系,强调课堂学习对于师生进步的重要性。进而,冯智强教授以林语堂研究一体化模式的实操进阶为例证,对翻译研究与论文写作展开实践层面的讨论。这包括文本使用进阶,即文献进阶、赏析进阶、批评进阶。其中冯智强教授尤其强调了文献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极
  • 31
    2024-12
    【本站讯】12月18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应邀做客海大人文讲坛,为师生们带来“以‘中国故事’为方法的世界文学研究”专题讲座。讲座聚焦“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式研究,通过一个个经典故事的知识考古和谱系实证研究,寻找可以突破西方范式的可能性,归纳“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本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副主任孙丽丽老师主持,吸引了多语种、多院系师生的热情参与,共同探讨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讲座伊始,张帆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演变及“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与外延。她表示,“中国故事”生成于中国历史语境,携带中国文化基因,具有中国精神主体性和创生性。“中国故事”作为叙事蓝本被世界文学征引阐释、翻译改编而变异流传,兼具经典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故事”的方法化,不仅可以凸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立场,抉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可通约性,而且也可能打破一贯以欧洲为中心建立的世界知识体系,推动“中国故事”从边缘走向中心。讲座过程中,张帆教授先后结合《聊斋志异》《赵氏孤
  • 31
    2024-12
    【本站讯】2024年12月29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十次学术沙龙顺利举办,沙龙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本次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高玉霞博士主持。博士生周忠良汇报题目为“国家译:清前中期满族统治者政权合法性构建的战略途径”,对国家翻译、国家认同等核心概念进行描述界定,综述国家翻译和国家翻译认同研究,构建国家翻译“中国”认同保障机制。博士生李佳悦汇报题目为“‘翻译国家’初探”,从现象、策略、机制层面对翻译国家进行描述界定,并提出在机制层面国家具有本体、主体、客体三重角色,本体、主体、客体具有互动调整和重塑关系,形成循环机制。博士生张娇汇报题目为“近代中国海防翻译史研究”,从翻译动机、翻译过程、区别性特征、影响与作用等方面对鸦片战争时期、中法战争时期以及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海防翻译史进行梳理。博士生刘梦杰汇报题目为“萃译多维研究”,论证了“萃译”的理论依据,从“萃译之辩”“萃译之形”“萃译之用”等角度进行理论探索。博士生焦琳汇报题目为“近代中国地缘政治事件中的口译员研究”,从国家翻译学、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角度构建口译员行为多维揭示框架。任东升教授对上述研究汇报做了细
  • 16
    2024-12
    【本站讯】2024年8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译学泰斗方梦之先生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创生的“国家翻译实践”“国家翻译学”“翻译制度化”“制度化翻译”“萃译”等5个核心术语被收录,而且“国家翻译学”被列为是21世纪初期我国译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6种学说之一。这标志着自2012年以来任东升教授、高玉霞博士等指向“国家翻译学”学科内涵和理论建构的努力得到译学界认可。 作为黄忠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20ZD312)成果之一,《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秉持“一字一句,当思作者心力;一词一条,恒念作者创造”的精神,对初版条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润色修改,并及时吸纳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创新成果,新增条目900条,其中国人的原创成果是重点收录对象。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教授是第二版的主要修订人员之一。通讯员:高玉霞审定:任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