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2025-06
    【本站讯】2025年6月20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细读与理论思考”专题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219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冯全功教授担任主讲人,外国语学院徐德荣教授主持讲座,任东升教授、贺爱军教授等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中,冯教授就“翻译研究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与理论思考”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讲座伊始,冯教授指出“文本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者的一种承诺”,着重强调了文本细读在翻译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他同时指出,选择值得细读的文本至关重要,并建议研究者们关注经典作品的翻译研究。随后,冯教授又以自身的《红楼梦》翻译研究为例,具体阐释了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进行文本细读。此外,冯教授还分享了翻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他强调了“老话题出现新思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问题—批判—创新”的翻译研究思路。提问环节,冯教授就参会师生的问题,分享了“如何选定值得细读的翻译文本”的相关经验,并建议大家在细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记录下来,多次阅读并进行思考。讲座结束后,现场与冯教授展开热烈讨论。参会者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给予参会师生更为明确的
  • 25
    2025-06
    【本站讯】2025年6月20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山杰出学者蓝红军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框架:类型与应用”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德荣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冯全功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贺爱军教授等专家学者与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讲座中,蓝红军教授系统梳理了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概念框架与分析框架,深入探讨如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调整或整合理论。蓝教授强调,理论是学术规范性的重要支撑。蓝教授通过分析多个典型案例,展示了理论框架在不同类型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跨学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讨论环节中,蓝教授与海大外院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热烈研讨,为翻译学师生提供了搭建理论框架的方法指导。参会者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阐释了理论框架的构建逻辑,也进一步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拓展了学术视野,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指引。未来,外国语学院将积极邀请更多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提升学院的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发展。通讯员:王宸菲审定:徐德荣
  • 24
    2025-06
    【本站讯】2025年6月20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山杰出学者孙毅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霍桑〈红字〉的基本隐喻集萃与阐发——基于海斯特的沧桑跌宕和人海沉浮》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李锋教授、郎玥副教授、周奕珺老师、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围绕“隐喻与身体经验:《红字》的深层解读”展开,聚焦基本隐喻理论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以霍桑《红字》为案例深入剖析隐喻、身体经验与文化意蕴的关系。讲座指出基本隐喻作为概念隐喻基础,源于人类身体和社会经验,具直接感知与简单认知结构,可叠加成复杂隐喻,与象征通过跨域映射连接感官经验与抽象思想的运作形式相似,在语言和文学研究中价值显著;讲座以《红字》中字母“A”为线索,从“罪 - 罚 - 赎” 三阶段分析基本隐喻映射,强调身体经验是认知世界重要路径,人类生理共性使基本隐喻理解存在共性;最终得出基本隐喻理论在《红字》分析中展现重要价值,生动呈现主人公人生历程与心路变化,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力工具,其强调的具身感知经验有助于揭示外国
  • 24
    2025-06
    【本站讯】2025年6月23日下午,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波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文献翻译研究——以美国重要历史文献为例》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由任东升教授主持,翻译学方向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王波教授基于20多年开设本科生《美国历史文化》《经典外交文献选读》以及研究生《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美国学基础》《美国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尤其是针对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准确翻译,提出: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原则、策略外,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的翻译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即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语类意识。讲座结合具体的美国历史文献翻译实例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问答环节,王波教授就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讲座圆满落幕。通讯员:李佳悦审定:任东升
  • 24
    2025-06
    【本站讯】2025年6月20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外语学术论文写作与项目申报”专题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执行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委会副会长周长银教授担任主讲人,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主持讲座,陈颖教授、王遥教授、李旭奎副教授等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中,周教授以外语教学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外语学术论文写作与科研项目申报的核心要点。他结合自身经验,从理论准备、研究方向选取、学术热点跟踪、文献检索方法、选题定题技巧、文献综述撰写、论证写作规范,到投稿修改策略及项目申报注意事项,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指导。周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实际需求,现场互动热烈,师生受益匪浅。本次讲座不仅为外语学科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写作与科研申报经验,也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内容针对性强,对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高水平学术活动,助力师生科研成长,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讯员:焦琳审定:任东升
  • 26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21日至23日,第十一届亚太翻译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连通与科技:翻译社群创新视界”为主题,由国际译联、国际译联亚洲中心、香港翻译学会及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翻译界代表参会。论坛涵盖主旨报告、平行论坛、会前工作坊及行业成果展等活动,聚焦翻译实践、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应用及人才培养等议题。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国际译联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著名翻译学者蒙娜贝克、国际译联亚洲中心主席邢玉堂等嘉宾出席论坛。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博士生焦琳、王子涵参加本届会议,并在平行论坛发言。焦琳以“One Message in Two Tongues: Language Choice in Treaty of Nerchinsk and Treaty of Shimonoseki(一义双表:中俄《尼布楚条约》与中日《马关条约》语言选择解读)”为题进行英文汇报,通过分析《尼布楚条约》与《马关条约》的语言选择逻辑,揭示中国近代双边条约生成的“一义双表”与“一义单表”模式之差异。王子涵以“State Presencing in
  • 20
    2025-05
    【本站讯】 2025年5月15日下午,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秀金教授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跨语言论元配置模式下“把”字句的结构属性》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217举行,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讲座。于秀金教授以语言类型学中论元配置模式为主线,提出汉语具主宾格与施通格混合模式。“把”字句是施-通格模式中的句式,“把”不是通格/施格/宾格/旁格标记,而是区分施事性论元A与受事性论元P的联系项,二者分别为施格、通格论元。“把”字句与施通格语言的同类句式共享通格论元P的话题性、定指性、受影响性及句式体义四大特征。此外,“把”字句中同一语法角色可由不同语义角色承载,形成以施格施事性论元A与通格受事性论元P为两极的语义角色等级体系。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推进了对“把”字句结构属性及语言类型学理论的理解,也为进一步在语法研究、语言类型学应用、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拓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问答环节,于秀金教授围绕理论语言学发掘选题和研究推进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为师生提供了研究启
  • 20
    2025-05
    【本站讯】 2025年5月15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丙甫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以《语言结构的纵深层级性和横向扁平线性》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217举行,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讲座。陆丙甫教授以语言结构分析为主线,介绍了语言结构编码形式纵向层级高低性与横向线性的取舍和平衡。层次分析层级多,成分分析法更扁平,二者层级高度与扁平成分数量呈反比。衡量平衡点取决于人类信息处理能力限度“7±2”和组块最佳值“4±1”,分别对应语言结构体直接成分数和句法结构模式成分数。问答环节,陆丙甫教授围绕理论语言学发掘选题和研究推进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为师生提供了研究启发。通讯员:赵欣语审定:王遥
  • 19
    2025-05
    【本站讯】2025年5月16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479讲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由华侨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植主讲,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青岛科技大学的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卢植教授作了题为“二语写作过程概念整合理论阐释”的专题讲座。他以概念整合与作文过程、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讨论、结论为主线展开。卢植教授系统梳理了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关键术语,指出二语写作的特殊性,强调作文是概念运用和联结过程,二语写作过程中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前后照应、作品生成等环节无不体现概念整合的运行机制。在对概念整合理论的通达原则、映射、概念整合网络基本流程等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他通过设计实验和数据分析在概念合成视角下阐释了一语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机理。 与会师生就二语写作质量的提升方法、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贺爱军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给与会师生提供宝贵的方法论启示,介绍了实证研究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彰显了较高的跨学科研究价值。中国海洋大学翻译地理学团队将继续聚焦学术前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