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5年8月22日至24日,第十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同济大学语言学与多模态符号学研究所共同承办。大会以“面向社会变化的语用学创新研究”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语用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交流研讨。
学院会话分析研究团队在负责人于国栋教授带领下,积极参与大会各项议程,集中展示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为推进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会话分析的学术力量。
本届会议共邀请11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主旨发言,共设有24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语用学中的经典话题与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院于国栋教授受邀于24日上午作大会主旨发言,题目为“Lexical Format, Reflexive Construction of Apologizeable &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AI’s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道歉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及其对人工智能互动能力研发的启示”)。报告基于团队近期发表于语用学顶级期刊的成果,系统探讨了汉语自然对话中道歉行为的话语形式及其反身性建构机制。研究聚焦“不好意思”“对不起”“抱歉/道歉”三类常见道歉表达,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互动语境中处理各类“可道歉事项”时的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这三种表达并非可随意替换,而是分别对应不同严重程度的冒犯行为:“不好意思”多用于轻微社交失礼或偶然不便;“对不起”适用于说话者承认责任的较严重冒犯;而“抱歉/道歉”则往往涉及道德层面的责任承担。基于上述发现,于国栋教授创新性地提出“道歉表达程度连续统”概念,对汉语道歉语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此外,于国栋教授还结合人工智能的交互能力设计,系统阐述了会话分析研究成果在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互自然度、推进类人化与仿生设计方面的应用前景。于国栋教授指出,会话分析所揭示的人类交际细微规律(诸如道歉行为中的词汇选择与序列结构)能够为AI对话系统提供真实、丰富的“互动语法”,从而显著增强其回应恰当性、情感识别与情境适应性。他强调,这类基于真实语料的研究不仅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训练与评估提供了可靠常模,更在人机协同、数字员工、智能服务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中具有落地潜力。该部分内容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整场报告生动体现出,会话分析作为微观社会学与语言学的交叉领域,正在从理论层面深入走向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前沿应用场域。该研究不仅拓宽了语用学的学科边界,更凸显出人文社科在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中的现实价值——通过深植于人类真实互动的研究,为科技创新注入“人的维度”,赋能人工智能实现更有温度、更可信赖的交互体验。
23日下午,于国栋教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梅教授联合主持了“日常与机构互动的会话分析研究”分论坛一,吴亚欣教授与北京科技大学杨子教授共同主持了分论坛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我院会话分析团队的研究生张耀敏、陈雪珂、樊响、李雨欣、王馨怡、谢欣然、赵重鸳、唐瑞雨、张碧天、郭奕辰、青岛农业大学董博宇博士、山东科技大学刘蜀博士也分别报告了研究成果。
分论坛报告内容覆盖广泛,既包括汉语日常会话中的多种互动现象,如修正机制、指称策略、回声话语、请求-拒绝行为、“非严肃化”回应、知识状态转换标记及游戏协作型语言等,也涉及机构性会话的多类场景,如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积极自我描述、前语言阶段婴幼儿对抚育者给予行为的回应,以及医疗问诊中患者后续顾虑的表达与处理。这些报告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我院会话分析团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为进一步促进语用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对话,本届大会于22日下午专门设立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邀请四位青年学者聚焦当前语用学的前沿议题与研究方法创新,组织深度分享与互动研讨。我院郭恩华副教授应邀作专题发言,系统介绍了多模态会话分析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理论发展、方法论创新及最新研究动态,尤其强调了其在人机交互、社会智能分析等交叉学科中的应用潜力与引领价值。
在本次会议中,我院会话分析团队全面展示了其在会话分析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突出的创新能力,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术声誉,更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社会现实需求方面发挥了切实的推动作用。通过持续深度参与高层次学术交流,团队不断巩固其在国内会话分析领域的引领作用与核心影响力:一方面积极引入并传播国际前沿理论及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扎根本土实践,致力于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完善,为我国语用学的学科发展及青年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讯员;会话分析研究团队
审定: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