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 | 浙江大学屈文生教授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本站讯】2025412日上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屈文生应邀主讲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以《“英国”何以成为问题:基于中英〈烟台条约〉的概念翻译史考察》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在外国语学院N314举行,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东升教授主持,徐德荣教授、贺爱军教授、高玉霞博士、孙迎宾博士等教师和翻译学方向硕博研究生参加讲座。


屈文生教授以“翻译是历史事件的一部分,甚至是历史事件本身”为切入点,聚焦中英《烟台条约》中“英国”“会同”等核心概念的翻译。他通过对比条约中英文本,揭示英国驻华公使魏妥玛在权力博弈下对文本的“操纵”,导致概念内涵的偏移与重构。屈教授指出,《烟台条约》的翻译问题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署的《天津条约》的修补与延续。魏妥玛坚持通过订立条约的方式修正他在《天津条约》中所造成的翻译错误,进一步为英国攫取在华利益、侵犯中国司法权与行政权提供合法性保障。屈教授强调,翻译是殖民活动的工具,同时也是反抗殖民的重要手段,译者的选择既受制于时代政治语境,也反向塑造了条约的法律效力,这一动态过程需置于全球史视野中考察。


问答环节,屈教授与海大师生围绕威妥玛拼音的现代影响、条约作准文本的权威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外国语学院师生对近代翻译史与法学史交叉研究的理解,更凸显了跨学科视角在重构历史叙事中的价值。屈文生教授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讲座前举行了研究员聘任仪式,中心主任任东升教授向屈文生教授颁发聘书,正式聘任其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进一步深化学术合作。  


通讯员:焦琳

审定:任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