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芳教授讲座暨翻译地理学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本站讯】2025411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447讲暨翻译地理学创新研究团队学术沙龙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邀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陈科芳教授担任主讲,之后团队成员汇报近期研究成果。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的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陈科芳教授作题为“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翻译教育创新”专题讲座,讲座从翻译教育面临人工智能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谈起,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故事英译数字人文传播平台建设》的研究成果,系统构建起“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翻译教育三维模型。之后陈教授通过英文报纸的翻译审校、景区公示语标识的翻译等案例,解读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指明应对之策。

讲座中,陈教授尤其强调翻译教育中的学习者批判思维培养和伦理框架建构。她引导与会者深入思考翻译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路径、技术依赖的双面性、前瞻性技术的影响、AI教育与翻译教育的去人文化争议、机器翻译的伦理审查、智能技术在伦理审查中的角色等核心议题,为智能时代的翻译教育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专题汇报:跨学科翻译研究探索

本次活动第二环节由博士生韩辉主持,博士生张美杰、李娇、访问学者赵静分别作学术汇报,陈科芳教授、滕梅教授、贺爱军教授担任评议专家。

汇报一:《啊,拓荒者!》中地理叙事的翻译重构

张美杰结合叙事学与翻译地理学视角,探究《啊!拓荒者》中的地理叙事跨语际重构,揭示了译者如何通过调节叙事距离、重构人地关系等方式,在译本中再现美国西部边疆的地理风貌陈科芳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该研究需进一步厘清“地理叙事”核心概念,建议通过译者访谈、语料库量化分析等多元方法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韩辉针对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提出建议,认为应当聚焦关键术语的研究现状展开梳理,同时就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提供了改进方案。贺爱军教授充分肯定研究的创新价值,认为这是拓宽翻译地理学问题域的积极尝试,但论文需强化结构的逻辑递进性与各部分衔接。自由讨论环节,多位硕博士同学也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形成了富有启发的学术对话。

汇报二:“重写翻译史”的理念与方法——基于地理维度的思考

博士生李娇以“重写翻译史”为题,提出空间维度下翻译史书写路径与方法,以改善传统翻译史书写对空间关注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各区域的翻译资源、文化整合与空间建构提供参考借鉴。

陈教授在点评中强调,博士生选题应注重学术定位的精准性,建议通过整合权威学者的理论观点,构建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和框架,同时要注意保持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的有机统一。杨宝同学提出,可以借鉴“以点带面”的史学研究范式,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来推进重写翻译史研究。贺教授则从学术写作的视角指出,研究尤其要注重文本的学术深度与写作规范,建议该研究进一步聚焦核心问题,在现有基础上深化关键词论证,并通过深度梳理研究文献,在学术网络系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汇报三:翻译对中国近代农业学科构建的影响

访问学者赵静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农业学科构建过程中的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对中国近代农业学科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学思想的启蒙、农学知识体系的引进、农学知识的接受与发展、农学知识社会网络的构建等方面。

滕梅教授认为该研究问题意识不够突出,建议明确研究聚焦,探寻史料梳理背后的研究价值。陈教授从方法论角度提出建议,强调需要找好论文撰写的抓手,明确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贺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应当避免写成农业发展史,须聚焦于农业翻译中的译者与译事;二是在时间维度上,建议将研究起点前移至明末,以完整呈现农业翻译的历史脉络;三是在写作层面,需要提升学术表达精准性,特别是对文中所列数据表格要进行充分阐释和深度分析,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本次沙龙持续四个小时,与会师生围绕智能技术赋能翻译教育、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学术对话。中国海洋大学翻译地理学团队将持续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翻译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构建中国翻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图文:高佳

编辑:汤善泽

审核:贺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