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有教授做客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系列讲座之第二十一讲 —— 文化认知视角下的韩国语习得研究

发布者:王冠亚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734

【本站讯】2020年11月21日下午,姜宝有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做了题为“文化认知视角下的韩国语习得研究”的学术讲座。姜宝有教授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韩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韩国(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朝鲜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朝鲜与规范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非通用语种类教学编委。出版了《十五世纪韩国语定中偏正结构研究》、《韩国语教育研究新视野》、《韩国语通论》、《初级韩国语(上册、下册)》(主编)、《新编韩中词典》(副主编)等著作。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李海英教授主持,学院朝鲜语系本科生、硕士生及兄弟院校多名师生等90余人参加。

讲座开始之前,李海英教授介绍了姜宝有教授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对姜宝有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姜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文化认知视角下的韩国语习得研究”,拟通过梳理和分析投射于语言构造上的文化认知,探索韩国语习得方法。

讲座内容分为四大部分: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及其文化认知;文化认知与韩国语语音结构;文化认知与韩国语词汇结构;文化认知与韩国语句法结构。讲座伊始,姜教授指出,语言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表现形式,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结构。外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相关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过程。随后,姜教授通过对中韩饮食、庭院、住宅文化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重整体,重悟性,重主体意识”及“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因此会将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体,相较“自然”更强调“人”;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则呈现出“重客体,轻主体,依据自然”的特点,与中国人不同,韩国人更倾向于将主客体分离,也更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接着,姜教授对中韩语音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汉语以字为中心,为表意文字,音节数少且很少有语音变化;而韩语以词为中心,为表音文字,音节数多且语音变化非常多。基于以上差异,中韩在吸收外来语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后,姜教授对中韩词汇结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韩国语中存在很多的象征语。最后,姜教授通过分析中韩句法结构的不同,揭示了韩国语倾向客观的表现方式,而汉语倾向于主观的表现方式这一差异。姜教授通过列举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为讲座内容增加了趣味性。

李海英教授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姜宝有教授的诚挚感谢。在问答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姜宝有教授耐心地解答了问题。本次讲座对韩国语学习者与教育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会师生均受益良多。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通讯员: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