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5年10月17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百川讲坛第533讲暨翻译地理学创新研究团队第33次学术沙龙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成功举行。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研究所所长汪宝荣应邀作了题为“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讲座后,三位团队成员作学术汇报。外国语学院师生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汪宝荣教授首先对译介与传播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检视,回顾了译介与传播模式从初步探索到系统构建的过程。随后,他重点阐释了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将当下学界流行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和场域理论进行整合与提炼,通过提炼两个理论中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作为译介与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予以界定,进而提出这一模式在项目发起、翻译生产、译作传播三个过程中运作模式。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介绍了个案研究、民族志、宏中微三层次分析法。在实践层面,汪教授以白亚仁翻译、兰登书屋出版的余华小说《第七天》英译本为例,对“发起行动者网络”构建与运营机制进行应用分析。之后,汪宝荣检查了该模式的应用场景,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
讲座最后进入问答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就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与汪宝荣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讲座结束后,会议转为第二环节——翻译地理学创新研究团队第33次学术沙龙。
专题汇报:翻译地理学跨学科研究探索
学术沙龙由博士生杨宝主持,博士生崔子涵、刘云、赵静分别进行学术汇报,汪宝荣教授、贺爱军教授进行学术评议。
汇报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地理空间的英译研究
博士生崔子涵以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文学地理空间的六个维度,探讨译者徐穆实如何通过文本与副文本的协同运作,共同再现和凸显译本中的地理空间。汪宝荣肯定了该研究的选题价值,并建议可从译者惯习、译者对同类小说的翻译处理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张一楠和杨宝分别从论述逻辑层次的推进、理论基础的丰富性提出建议。贺爱军指出应明确案例中的文本与副文本类型,并就研究中理论框架的使用和构建、案例分析论证的充分性、案例选取的同质化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汇报二:译介、传播、接受考辨:数字时代中国戏曲外译研究的启示与路径
博士生刘云以《西厢记》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为案例,探讨译介、传播、接受三个环节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并尝试进行《西厢记》英译本翻译传播网络构建。汪宝荣从研究的切入点、案例的特殊性以及理论构建的完整性方面做出了点评,并建议结合文学经典化过程及其相关指标深化研究,进一步凸显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张美杰从概念关系的可视化、文章小标题表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贺爱军指出应围绕研究对象《西厢记》展开分析、将概念界定后置于正文中论述,并建议以译作的传播网络为重点,避免多角度同时发力。
汇报三:中国近代农书汉译及其影响
博士生赵静基于史料耙梳,对中国近代农学汉译进行了历史分期,并探讨其对农业认知、农业学科体系建构和农学知识创新的影响。汪宝荣在点评中指出,此研究作为断代农书翻译史,应明确选择中国近代这一历史阶段进行研究的原因,并建议可与农学专家交流学习、就日本农书转译进行深度挖掘、以及使用社会学作为翻译史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杨宝和袁梅分别从历史阶段划分的严谨性、研究标题和小标题表述、文章内容划分和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贺爱军肯定了选题的跨学科研究价值,并为研究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扩充文献综述部分,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基于农学自身的发展体系进行农书汉译历史阶段的划分;囊括每个阶段重要的翻译机构和翻译实践等。
本次学术沙龙内容充实,与会师生充分交流、深入讨论,为翻译地理学跨学科创新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施路径,有效推动了团队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通讯员:彭清悦、张一楠
审核:贺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