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5年4月25日至27日,首期中国海洋大学大数据与智能语言技术暑期学校在崂山校区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临沂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的6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依托山东省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内容涵盖“学术论文评议与咨询”“专家主旨讲座”和“网络科学与语言研究”工作坊三大板块,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热烈。
4月26日,五场研究生“学术论文评议与咨询”汇报在外国语学院报告厅举行。刘羽丰、韩姣、邵蜜旺、刘欢和王邵馨五位研究生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进展,题目涉及“分布语义学视阈下的双语概念表征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物体状态变化事件的心理模拟机制研究”、“二语句子理解中的预期机制研究”、“二语代词回指推理机制的眼动研究”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花园路径句的加工机制研究”等前沿课题。浙江大学杨静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朗教授、青岛大学卞建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吴亚欣教授、吴炳章教授和李景娜教授等专家对每位同学的研究内容作了细致点评。相关咨询既关注理论背景的建构,也强调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专家们建议在语料选取和实验范式设计上进一步严谨,鼓励学生结合眼动实验、ERP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4月27日上午,四场专家主旨发言在报告厅举行。浙江大学杨静教授以“二语身体动词的具身效应研究”为题,回顾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并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数据,提出早期习得和高强度的二语接触能显著增强二语学习者的具身体验。这一结论为理解二语加工中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做了题为“汉-英-日三语者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的报告。她系统介绍了语码转换的认知机制,重点展示了结合反应时、眼动追踪和脑电技术的三项实证研究,指出多语者在语码切换中存在动态的抑制控制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朗教授的报告“Mind vs. Machin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related word translation by human and AI systems”引起了广泛关注。她从理论框架、隐喻识别程序和翻译策略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六种隐喻翻译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大语言模型在隐喻翻译中的表现与人工翻译高度相似。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师生们对未来翻译模式的深入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彭玉乐博士以“汉英复合词概念整合的神经认知机制及计算模型应用研究”为题,通过分享其详细选题过程、ERP(事件相关电位)实验流程、数据分析步骤,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处理汉英复合词时的大脑加工机制,并结合计算模型验证了实验结果,为理解二语学习者的概念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4月27日下午,三场工作坊围绕“网络科学与语言研究”主题展开。中国海洋大学陈士法教授以“网络科学及其在心理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心理词汇网络的构建方法,展示了母语与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的比较案例,强调网络科学在探索语言认知机制中的价值。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24级本科生徐子涵在题为“语言大数据驱动的老年双语心理词汇网络构建与应用”的报告中,结合心理语言学和数据科学方法,探讨了老年双语者在中英心理词汇表征上的差异,并展示了词汇网络的实际构建过程。外国语言文学的2022级博士生刘洁则以“中国初、高中英语学习者二语词汇语义网络结构比较研究”为题,结合实证案例演示了语义网络分析技术如何将抽象的语言结构可视化,从而更直观地呈现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加工特点。
为期三天的暑期学校,通过论文评议与咨询、主旨讲座与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机会。研究生在论文评议环节中获得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专家讲座则展示了语言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最新成果,工作坊帮助感兴趣的师生掌握了将大数据和网络科学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具体路径。
本次暑期学校不仅促进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提升,扩大了学院对外交流,也推动了大数据与智能语言技术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对加强跨学科合作、提升学科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通讯员:韩姣
审核:陈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