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系列人文讲坛 第十一讲】尚延延老师《<论语>英译版本的副文本研究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王冠亚发布时间:2017-07-03浏览次数:218

 

    【本站讯】6月2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人文讲坛第十一讲《<论语>英译版本的副文本研究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在学院N216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尚延延担任主讲,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院内多名教师及各年级研究生、本科学生共同参加。


    在讲座中,尚延延以19世纪早期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尚老师指出,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来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为正文本的补充,译者通过副文本向读者提供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和认同维度信息来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显性的信息共享来体现话语基调。译者如果需要副文本的这一作用而不给予读者副文本,就需在正文本增加此类信息,以达到显化话语基调的目的。


    此外,尚延延还告诉同学们,《论语》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关键思想和词汇。尚老师指出,在汉语经典的翻译中,中国英语应占文化主体地位。因此,中外译家为了使译著的中国英语更好地为目的语受众理解,几乎全部出现了副文本现象。马士曼的译作作为《论语》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译本,虽然只有一卷、仅覆盖前十篇的《论语》内容,但作为首译本,其编排的体例、形式等副文本要素为以后《论语》的60余个英语复译本树立了标杆或借鉴,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讨论环节中,尚延延老师同参加教师就正文本与副文本的区分展开讨论,并回复在场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学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受益匪浅。


    (通讯员:周炳村    图片:董超凡)

 

 

尚延延(左三)与参会师生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