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六讲举办

发布者:贾腾飞发布时间:2019-05-20浏览次数:255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六讲

--常辉教授作题为《韩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话主题句加工的眼动实验研究》的学术讲座

【本站讯】517日上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第六讲在学院N513会议室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国际第二语言加工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常辉教授作题为《韩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话主题句加工的眼动实验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


此次讲座由三个部分展开。讲座伊始,常辉和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几点科研感悟。首先,他指出学术科研者需要选择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不能“打游击”,要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要深入钻研。其次,他提出科研需要追求研究的质量和层次,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研究思想是一个研究的核心,好的研究需要融入中国元素,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判断能力以及前瞻性。在感悟分享的最后,常辉指出良好科研习惯的重要性,希望科研者能够把科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分享完感悟之后,常辉围绕“Shallow Structure Hypothesis”以及“Semantic Constraint of BGT”这两个理论,介绍了自己的一项科研成果。他提到,Shallow Structure Hypothesis这一理论是由学者ClahsenFelser2006年提出,其认为成年二语学习者理解句子加工和识别的句法信息时更多地依赖于识别过程中的词汇-语义以及语用线索,而Semantic Constraint of BGT是由学者潘海华和韩景泉于2008年提出,其认为如果主题所代表的集合具有非空集合,且集合由注释中的变量生成,则可以对主题进行授权。基于这两个理论,常辉提出了自己的两个研究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法和过程,顺利找到受试完成实验研究。最后,常辉通过幻灯片向在座师生详细展示了自己的实验设计过程、研究讨论以及最终的实验结果,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历程以及一些方法与经验。

讲座最后,在座师生对句法加工、眼动实验以及学术科研等关心的问题进行询问,常辉不仅给予了耐心详细的解答,而且还分享自己的一些求学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科研习惯,并给在座的研究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通过此次讲座,学院师生对句法加工与识别这一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也获得了一些从事科研工作的宝贵建议,同时也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此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员:吴    孙帆帆  魏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