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系列讲座及研讨会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成功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丽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陈言研究员发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吴芸茜主编、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张小玲教授及郭晓丽老师、朝鲜语系李海英教授及邓倩老师、青岛农业大学王越老师参与了评议与讨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朝鲜语系、日语系、英语系、法语系的硕士研究生也积极参与。本次系列讲座及研讨会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内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联系,促进了学术研究的交流与进步。
作为原理的东亚殖民主义文学
——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中心的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 刘晓丽教授
刘晓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国际合作研究组织“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学会中国大陆代表。
研究领域为:伪满洲国文学、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生产、文学理论、美学、当代艺术。著作有《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与文学杂志》《周末读点美学》等,主编“伪满洲国时期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34卷。
1932年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来控制中国,这在对东北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的同时,也使文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刘晓丽教授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中心,提出了作为原理的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的概念,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合理的框架。
印章世界里的周作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陈言研究员
陈言,文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是殖民地文学、战争时期中日文学关系(1931-1945)冲绳问题,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译有《冲绳札记》、《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记录冲绳“集体自杀”审判》、《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编纂有《袁犀作品集》。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发表评论文章若干。
在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相继展开的20世纪,周作人与时代互动的深浅、对社会贴合的远近、其文学成就的高下、与人交往之深厚或疏远,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持续引发学界的兴趣。
然而周作人波澜起伏的人生也有其不变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买书读书写书、题字、吃茶、制印、制笺、说梦、会友、延僧诵经、刻木板书。维持这种生活方式的,是周氏的古典修养,或曰是周氏的“长物志”,比如他所考究的书法、印谱、信笺、墨等等。作为拥有印章最多的现代作家,他的印章收藏尤其能体现他的交往和应酬特色、美学观、学问关怀,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变迁和政治意涵。
评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芸茜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的吴芸茜主编对刘晓丽教授提出东亚殖民主义文学表示极度的赞赏,称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并表示陈言研究员提出的“从印章来看周作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圆桌会议
会议尾声,李海英教授对本次学术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朝鲜语系、日语系、英语系、法语系的硕士研究生就会议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