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年教师文学教育与研究培训”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
发布人:辛莉莉  发布时间:2018-10-10   浏览次数:156

 

 

 

2018年9月26日-29日,“2018年青年教师文学教育与研究培训”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行。

此次培训由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朝鲜-韩国文学研究分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力支持。培训共吸引了来自延边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滨海学院、湖南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合肥学院、聊城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青岛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浙江大学、淮海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等高校的32位青年教师参加。

开班仪式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朝鲜-韩国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美花代表主办方向参加此次培训的授课专家及青年教师表示欢迎。她在致词中强调了举办“2018年青年教师文学教育与研究培训”的主旨和意义,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蔡美花(湖南师范大学)、尹允镇(吉林大学)、李相琼(韩国科学技术院)、陈在教(韩国成均馆大学)、徐永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亨大(韩国高丽大学)、马金科(延边大学)、牛林杰(山东大学)以及崔一(延边大学)等深耕于韩国古典文学、韩国近现代文学、朝鲜—韩国当代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先后受邀举行主题报告,并与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结业仪式上,蔡美花、尹允镇、牛林杰三位教授为参加培训的32名青年教师颁发结业证书。山东科技大学车海兰教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分享了自己参加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并对今后的培训内容提出了期望与建议。

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从事朝鲜—韩国文学教育与研究的高校青年教师之间搭建起及时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切实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国内韩国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以下按先后顺序整理了各位授课专家的发言精华,以飨读者。

 

Ø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与鉴赏(徐永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徐教授总结概括了文学文本的特征——可信性、稳定性、文化性、教育性以及趣味性,然后对此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介绍了对文学教育研究有用的方法论,比如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与卡尔荣格的神话批评理论,以及由作家到作品到读者的接受美学。李箱的《乌瞰图之诗第1号》、《镜子》中涉及的构造主义,解体主义,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等。

赏析了韩龙云的《渡船与行人》,指出此诗强调的主题是真正爱情的本质便是以慈悲和忍耐为基础的牺牲与信任,作者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于平淡的语言中将主题展现出来;同时徐教授也分析了皮千得的作品《送年》,对作品中对人生的描述做了具体分析。

 

Ø 生态诗学视角下的朝鲜后期江湖诗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李亨大,韩国高丽大学)

 

李亨大教授以“生态诗学视角下的朝鲜后期江湖诗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为线索,讲述了生态环境与上述两类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探究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在诗歌上的影响及认识。

朝鲜后期江湖诗歌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为在18-19世纪之间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前者起源于中国的性理学思想,而后者是在资本主义急速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

李亨大教授以‘生态学的自然表现及几种范畴、事例’的角度来解读两类诗歌,分别以‘牧歌诗和田家诗的自然和劳动’、‘定居场所和亲近自然的想象力’两部分为入手点进行讲授和举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人类之间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关系以及其关系对诗歌的影响,将自然界对于朝鲜后期江湖诗歌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影响情况做出深刻的总结。

 

Ø 韩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马金科,延边大学)

 

马金科教授首先对国内韩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集中于朝鲜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古代-近现代使行录/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地域形象研究;朝鲜文学的本体研究与文学价值、特征;朝鲜文学对中国文学接受与批评等问题。新突破在于东亚文学的视野 (诗话、汉籍、抗日)和领域有新扩展(近现代研究增加)。局限则在于方法陈旧。

其次,马金科教授就本体研究、比较文学影响、形象学等作了具体介绍。本体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文艺学和文献学,而文学要素的考证一般包括版本、生平、创作、内容。受比较文学影响,出现了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其学科分支有异学、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马金科教授还提到了侨易学,它既是一种理论,一种哲学,但同时也是一个领域,一种新兴的学科。形象学方法则是研究他国形象的重要方法。叶舒宪教授的文学人类学在文学专业方面通常理解为以人类学视野思考和研究文学的学问。这是文学研究者在人类学影响下探索出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此外,受张伯伟教授的《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积极影响,作为研究方法的“东亚文化圈”得以出现。汉文化圈的形成,其核心是东亚文明。二十世纪的中国研究,是以西方的、欧洲的、美国的观念为中心,为了摆脱其困境,掀开历史的新篇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研究,应该返回东方、返回亚洲,返回中国。

 

Ø 朝鲜古代文学史讲义大纲(蔡美花,湖南师范大学)

 

蔡美花教授首先对朝鲜古代社会文学做出讲解说明。蔡教授指出,随着国家的诞生,国家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产生了一定变化,对古代社会文学产生了影响;同时蔡教授对原始文化、原始歌谣、神话、古代抒情歌谣进行了展开说明。     

接下来蔡教授讲述了三国统一新罗时期文学。包括说话文学、乡歌文学、汉诗的发展和崔致远,并对崔致远的风流道进行了详细说明,也和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最后蔡教授讲解了高丽时期的文学,着重讲述了散文文学中的历史散文,如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和一然的《三国遗史》。同时对国文诗歌中的高丽歌谣、景几体歌、时调进行了说明,指出高丽时期的汉诗文学包括了海佐七贤派、李奎报、李齐贤。接下来对朝鲜朝的文化分前期、中期、后期三部分进行了说明,包括国文诗歌中的时调、歌词,汉诗文化,小说,实学派等。

 

Ø 朝鲜-韩国当代文学概论(崔一,延边大学)

 

崔一教授首先对战后解放时期,即南北分裂时期左翼、右翼文学的倾向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作家北上”和“作家南下”现象引出了该时期部分作品反映出的土地问题、作家自我反省和南北分裂等现实问题。

接下来针对“1960年代文学”,崔一教授分别介绍了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刻画 “千里马运动”英雄人物的朝鲜“千里马文学”,以及韩国文学在经历了“4.19革命”后,向“参与文学” 转向过程中反映出的南北分裂、产业化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

随后,崔一教授对1970-1990年代朝鲜、韩国文学不同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概括介绍。

 

Ø 韩国近代女性作家系谱李相琼,韩国科学技术院)

 

李相琼教授指出:在殖民地时期,由于活跃于文学领域的女性作家围绕恋爱和婚姻创造了超越当时新闻报道的体系化和持续表达女性自身想法的文字,“女性文人”作为新女性的代表一直备受关注。

李相琼教授对近代女性作家做出了明确的划分,分为启蒙期的新女性、日帝末期新晋作家以及殖民地时期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女性作家。其中,河兰史、朴爱施德等人作为启蒙期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主张“女性也是国民”;殖民地时期活动的女性中,第一代是1910年代末在性压迫中追求自由的女性,其代表人物有罗蕙锡、金明淳、金一叶(本名金元周)等;第二代则产生于1920年代中至1930年代初,主张仅凭个人的自由主义很难实现女性的解放,女性解放应从阶级解放出发,代表人物有朴花城、姜敬爱、崔贞熙、白信爱等;以崔贞熙(1937年再出发)、毛允淑、卢天命、李善熙、张德祚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经历了解放与战争,成为当时女性文坛的中心;池河连、任淳得、玉仁作为日帝末期新晋作家的代表,主张强调女性的存在与民族问题并不矛盾。

 

Ø 韩国近代文学大环境与文学的发展(尹允镇,吉林大学)

 

尹允镇教授从东方和西方两条线索介绍了近代的定义。在科技的推进作用下,西方逐渐形成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而东方则是不断被侵略和不断进行反抗的战争史。在东西方文明的不断碰撞中韩国近代文学形成,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开始出现自由诗的体裁。小说则以李光洙的《无情》为代表,在韩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进入20年代以后,韩国的文化受到了日本影响的同时,接收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化。诗的体裁变得丰富多样,金素月、李相和等都是当时著名诗人。在小说方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以金东仁为代表的小说家开始对李光洙进行批判,是著名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家;浪漫主义文学以受英国文学影响比较大的罗稻香为代表;倾向派作家以崔曙海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无产阶级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

30年代以后,文学的发展更加绚丽多彩。初期的纯粹文学,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后期的生命派等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促进了韩国文学的快速发展。其中徐廷柱是著名的生命派诗人,抵抗派则以尹东柱等人为代表。

 

Ø 18世纪前后东亚知识情报的社会史(陈在教,韩国成均馆大学)

 

陈在教教授从十九世纪东亚落后于西洋的原因、17世纪到1十九世纪的使行系统与东亚、使行记录与知识情报的流通以及知识情报的累积四个方面着手,系统得介绍了18世纪前后东亚知识情报的社会史。

16世纪末前后发生的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是两场大规模的国际战役,对东亚局势和人文交流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与情报的流通。

17-19世纪,使者成为知识情报流通的新窗口。清朝建立以来,中国推行朝贡册封体制,江户幕府摆脱了这一体制与朝鲜建立了外交关系,朝鲜定期向清国和江户幕府分别派遣燕行使和通信使,这些使臣为东亚知识情报的诞生与流通做出了突出贡献。朝鲜使节们将异国他乡的见闻与体验记录在册,形成使行录,用以传播东亚知识与信息,不仅如此,使节们还借出访机会间接接触到了西欧文化,将其记录在册。

当时燕行定期进行,一年两次,截至1811年,通信使被派遣12次,收集了大量清朝、江户幕府、西欧的新知识与信息。同时,使节购买大量外国书籍,也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与契机。

知识分子通过体验东亚异国的风土人情,发现本国落后的现实,继而转换思路,促进本国发展。

 

Ø 韩国文学研究的融通与跨界(牛林杰,山东大学)

 

牛林杰教授指出,当前韩国文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研究基础薄弱、发表期刊少、韩国文学本身在世界文学地位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牛林杰教授提出: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至深且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韩国又迎来了西文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韩国近现代文学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兼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因素,同时还保存着韩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可以说,当代韩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多元文化荟萃的代表性案例。因此,“融通”与“跨界”就成了韩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要求研究者既要有东方(中国)古典文学和近现代西方文学的专业背景,又要有东西方哲学、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研究韩国文学的特殊性,探索世界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