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木勒)夹缝中的抉择:高丽在北元与明朝之间
发布人:韩国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7-11-28   浏览次数:1483

20111118

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学术演讲稿

未定稿,请勿援引


夹缝中的抉择:高丽在北元与明朝之间

特木勒

(南京大学韩国研究所)


一 元丽关系的形成与展开


蒙古帝国对高丽王朝最早的接触是从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7)开始的。蒙古与高丽的关系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大约在大蒙古国建立之后十年以后,原辽东京(辽阳)反蒙古的契丹贵族逃入高丽。1218年,蒙古军队以追缴契丹叛军的名义进入高丽。高丽军队与蒙古军队共同歼灭契丹寇,遂与蒙古相约“两国永为兄弟”,每年遣使通贡。后来,蒙古的东道诸王,成吉思汗的皇太弟斡赤斤以蒙古统治者名义,不断向高丽索取贡物,导致高丽的反抗。1221年斡赤斤的使者著古与在归国途中被杀死,蒙丽两国关系中断。

窝阔台继位以后,派遣撒礼塔统兵侵入高丽。麟州都领洪福源降蒙,他引导蒙古军攻陷高丽北境四十余城,甚至进围王京。1232年七月开始,高丽王㬚依从权臣崔瑀的决策,迁都江华岛。此后20余年,高丽王长期避居江华岛。在这期间,蒙古贵由汉和蒙哥汗多次对高丽发动战争。高丽王㬚本已遣次子淐入朝,但是蒙古方面仍然不不满,坚持要求高丽王出陆迎降以及派太子入朝作为退兵条件。高丽朝中意见有分歧,迁延至1258年,数代专权的崔氏被推翻,才决定派太子倎入朝。

当时的蒙哥汗在四川,在合川前线指挥对南宋的战争。1259年,倎往四川军前朝见蒙哥汗,行至六盘山,得知蒙哥汗之死讯以及忽必烈从鄂州返回燕京的消息。他径直本汴梁,谒见忽必烈。随同忽必烈一起前往开平。1260年二月,高丽使臣到开平报告,高丽王王㬚已故。忽必烈的大臣赵良弼和廉希宪建议忽必烈下旨,令倎迅速回到高丽“完复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永为东藩”。宣布凡以前反抗过蒙古的官吏、军民“罪无轻重咸赦除之。”后来,忽必烈应允倎的要求,撤回在高丽留屯的军队,送还被虏的高丽人。授予他高丽王印。倎在汴梁谒见忽必烈对于扭转蒙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无异于承认了忽必烈的蒙古大汗的地位。而忽必烈当时正在往上都,准备与其幼弟展开夺取汗位的斗争。

在汴梁的见面以及在上都的接触,导致忽必烈开始对高丽采取怀柔政策。王倎(已改名为禃)派其子愖入朝,还多次遣使入贡。此时高丽国内权臣势力仍然很大,禃与元朝拉近关系主要是为了与国内权臣势力做斗争。1269年,高丽林衍发动政变,逼迫王禃让位给淐。忽必烈立即派遣军队,护送愖赴高丽,同时大兵压境,迫使林衍回复了禃的王位。林衍死,1270年,高丽王室还都王京。“三别抄”军被禃下令解散,其余部南下至珍岛和耽罗,不久被蒙古和高丽联军歼灭。

还都以后,禃为世子愖多次请婚元朝公主。1274年,忽必烈以亲生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嫁给王愖。不久禃去世,忽必烈诏遣愖回国继承王位,授予他“驸马高丽国王”(后来改名昛,又改名䞐)。他就是高丽忠烈王,1274-1308年在位。在他之后的六位高丽王,除了其中忠穆、忠定二王死于未成年外,其余几个都娶了元朝公主。元朝的公主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大的特权,广泛参与高丽政务。通过这种政治性的联姻关系,元朝达到了控制高丽的目的,高丽也借助驸马地位,一直保持了自己的主权。为进贡日本,元朝高丽设立了征东行省,但是这个行省与元朝其他的行省有根本的不同,都是由元朝册立的高丽王朝兼任。“有宗庙蒸尝以奉其先也,有百官布列以率其职也,其刑赏号令专行其国,征赋则尽是三韩之壤,唯所用之,不入天府。”宗庙祭祀高丽王室的祖先,官员由高丽王自己任命,赋税则征收使用。在文化政策,忽必烈以后一直奉行“本俗主义”政策,从未强制改变的改变高丽的风俗。

1308年,王昛死,世子㷧(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生,蒙古名益智礼不花,高丽忠宣王)即位,改名璋。1313年,忠宣王传位为世子焘,是为忠肃王。自己则在大都以驸马身份留居大都。封沈王,后来他又将“沈王”号传给侄子暠。自己则在大都筑“万卷堂”,与赵孟頫、等元朝著名文人交往很深。他在继位前参与拥立武宗海山,退位以后仍不免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1320年英宗即位以后,王璋被流放到吐蕃“学佛”,到泰定帝即位时才被召还。

终元一代,元朝与高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元朝强权政治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来元高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其中有不少精通汉文的文人学者与高僧。理学传入高丽。高丽文臣李齐贤伴读王璋,在元朝与众多文人有诗文唱和。元仁宗恢复科举以后,高丽人在元朝参加科举并举进士的人很多。高丽大学图书馆藏元朝科举试卷就是生动例证。元朝有大量汉文典籍输入高丽。1314年高丽王王焘遣使到元朝购买书籍,一次买到10800卷,元仁宗赐书籍4371册。大多是宋秘阁的藏书。2002年在韩国发现的《至正条格》就是元顺帝时期颁布的法令汇编。


14世纪60-80年代:北元-高丽-明朝三方关系


恭愍王颛是忠肃王焘之子,蒙古名伯颜帖木儿。至正十一年(1351)恭愍王即位时,元朝已经陷入统治集团的矛盾倾轧和农民起义的泥沼。恭愍王对于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元朝的社会状况非常熟悉。元顺帝的奇皇后对于元丽关系起到了消极作用,她本来是高丽人,其兄奇辙倚仗奇皇后的势力,当上了高丽政丞。专横跋扈,作恶多端。至正十六年(1356),趁元朝忙于平定国内农民起义之机,诛杀奇皇后的亲戚及其党羽。停用元朝的至正年号。同时江南的吴王张士诚等新政权取得联系。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统治集团退出汉地,元丽关系大体处于敌对状态。虽然当时的大都还有大批高丽人。

至正二十七年到二十八年,当北伐的明朝军队势如破竹,向北推进时,高丽也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礼判书林坚味为安州巡抚使。这一年九月十八日, 高丽王终于获悉“大明舟师万余艘泊通州,入京城。元帝与皇后奔上都,太子战败,又奔上都。”局势已再明朗不过。两天以后,即九月二十日,王颛“令百官议通使大明”。十一月十日,也就是北元使者峦子罕到达高丽前九天,高丽通使大明的使臣张子温抵达金陵,明丽外交从此开端。同年十二月, 明朝派往高丽的使臣偰斯自金陵出发,由于“海道艰关”,第二年四月才到高丽,双方通使告成。1值得注意的是,大约在元廷退出中原以后的一年以后,高丽开始称呼元朝为“北元”,《恭愍王世家》在己酉年(1369)八月丙戌条下记:“北元中书省及太尉、丞相、奇平章遣使来聘。”这就是“北元”一词的滥觞。

刘佶《北巡私记》为我们了解元廷“ 北巡”最初“ 十七月之事” 提供了极珍贵的史料, 该书记“八月初九日, 车驾至中都。以李仲时为兵部尚书, 征兵于高丽。”中都位于今天的张北县,是元武宗海山时代创见的都城。位于大都至上都的中途。八月十五日, 元廷到达上都。当时的上都早已经过元末红巾军的破坏,已经是荒城废墟。九月十九日, 元顺帝再一次“诏高丽王发兵至上都, 听候调遣。”与此想对应,《高丽史·恭愍王世家》中也有记录:“戊申(恭愍王十七年, 1368)年十一月丙辰,元遣利用监太卿峦子罕来诏, 分命诸将, 以图恢复。王迎于行省。”这是元室北迁后高丽首次接待北元使臣。元顺帝的意图很明显,他是要高丽派遣军队,帮助元朝“以图恢复”。恭愍王作何反应呢?十一月二十七日, 作为回报, 恭愍王“遣赞成事李成瑞如元贺正。”关于回访的高丽使臣,《北巡私记》也有记录: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 高丽国遣使贡岁币如旧例, 且诉纳哈出构兵之事, 上优诏答之。佶奏高丽心怀两端,不可恃为外援。疏入, 不报。”《北巡私记》的作者刘佶建言“不可恃高丽为外援,”显然没有被元顺帝采纳,但是刘佶劝阻元顺帝“不可恃为外援”恰恰说明元顺帝是“恃高丽为外援”的。元顺帝一再遣使“征兵于高丽”,迫切希望得到高丽的支援。却只是一厢情愿。且不谈元朝末年以来恭愍王对元朝的长期不满,恭愍王的死对头奇皇后及其子爱犹识理达腊还在上都元廷中,就足以令恭愍王切齿了。此时在上都的奇皇后仍然对恭愍王耿耿于怀,“欲寻仇于高丽,曷使纳哈出问高丽之罪。皇太子不不可。”在此情形下,高丽当然不可能发扶助北元,史料中也找不到任何有关高丽发兵的记录。1369年六月,明朝军队在常遇春、李文忠率领下攻克上都,当时的元顺帝还在应昌府。此前一个月,高丽“停至正年号”。秋天,高丽断绝了与北元的交通。1370《恭愍王世家》记:“自秋以来,东北面要害多置万户、千户,又遣元帅将击东宁府, 以绝北元。”1370年四月,元顺帝病死在应昌。太子爱犹识理达腊扶丧奔漠北。

 1368元廷北迁以后,恭愍王高丽与北元保持使节往来,为期一年。其目的应该主要是探查北元的形势,特别是为了考察奇皇后集团的情况。

明洪武五年(1372),即北元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宣光二年,明朝三路大军进入漠北草原,试图一举消灭北元政权。北元方面,经过几年在漠北的休整,已经完成向草原游牧政权的整体转变。他们诱敌深入,在漠北草原设置伏击圈,大败明军。明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中路主力徐达大将军只率残部返回。这是元朝末年以来元军第一次胜利。北元反过来不断打击明朝北部边境,形势似乎变得扑朔迷离。《高丽史》记:


 <癸丑>二十二年二月,北元遣波都帖木儿及于山不花来诏曰:“顷因兵乱,播迁于北,今以廓扩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王亦世祖之孙也,宜助力,复正天下。”初二,人入境,王欲杀之,群臣皆执不可,于是,访以拘留、放还、执送京师三策。群臣皆曰放还便。戊寅,王夜见元使,曰:“予眼疾,见日则大剧,故以夜待之,”盖畏朝廷知也。


恭愍王二十二年是1373年。这里所谓“眼疾”只是托词,夜间接待北元使臣,是怕明朝方面察觉,所谓“盖畏朝廷知也”。实际上,高丽与明朝的关系发展也并不顺畅,1374明朝使臣林密和蔡斌被由高丽人金义护送,经由东北陆路返回明朝,金义在途中杀死蔡斌,挟持林密,投奔北元。这在当时对明丽关系震动极大。就这一年年底,恭愍王被其侍卫洪伦弑杀,恭愍王养子辛禑继承王位。1376年,北元的国书再一次送到高丽,说“改图以副上命,厉兵秣马,共成犄角,庸赞我国家中兴之业。”后来,北元的兵部尚书孛哥帖木儿亲自造访高丽,带来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扩廓帖木儿贻书曰:“往者予与令先君获承往来甚厚。阙后,令先君为小人所谗,方在危疑,遣介来告,予亦周旋,以定其事……每惟高丽事,我朝自世祖爰降贵主,建为东藩,今所存者非甥舅即姻亚。”2此时的高丽王已经是辛禑。高丽倒向北元一边。禑王三年,将年号又改为“宣光”年号,甚至下令:“中外决狱一遵《至正条格》。”3 当时的退守草原的北元王朝应该早已放弃《至正条格》多年。到了1378年,昭宗卒于漠北,脱古斯帖木儿即位,改元“天元”。高丽复行“洪武”年号。

1372年明军从漠北铩羽而归,却并未消磨明朝的意志。厉兵秣马以后仍然表现出极强的进取性。1381年出征云南,梁王兵败自杀,1382年招降东北女真各部,1387年六月明军二十万大兵压境,纳哈出归降。1388年(天元十年,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四月间道至捕鱼儿海子(今中蒙边界的贝尔湖),奇袭脱古斯帖木儿大营,脱古斯与太子、知院、丞相十余骑溃围逃走,北元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损失惨重,脱古斯帖木儿逃奔和林,遭遇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袭击—弓弦缢杀大汗。辽东都指挥使司建立,北元和高丽的联系终于被切断。


三 元明鼎革之际:高丽文人的体验


很多高丽文人与元朝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从侧面观察元明鼎革,目睹了东亚历史上的巨大变迁。曾经强大一时的元朝,被迫放弃其在江南和汉地的统治,退守蒙古草原。统一的王朝变成了南北对峙的两个政权。这活生生又非常残酷的现实对于高丽文人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尤其在元明之间经过了多次摇摆的高丽王朝又是自己的祖国,与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自然会把这些王朝变化的历史及其对心灵的冲击表现在自己诗文中。在这方面,李穑是非常典型的一位文人。

李穑(13281396),字颖叔,号牧隐。是高丽后期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十四岁中高丽诗科,二十一岁以国子监生员赴大都入学,至正十四年中元朝会试,殿试中二甲第二名,授应奉翰林文字承事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十六年弃官东归以后,李穑以知制教兼春秋馆编修官侍王公。元朝与高丽的关系千丝万缕,李穑本人在曾经在元朝的会试、殿试中考取功名,在元朝做官。李穑在他诗文《闻东北有警》中回忆说


际遇元朝近百年

海隅千里大平烟。

人心正谲能移世,

国运兴亡只在天。

玉帛南驰安敢后,

梯航中断苦难前。

是皆命也无逃处,

镜里霜毛倍飒然。4


这里的“海隅”当然是指高丽。在元朝强权主义笼罩之下,高丽也曾经经历“千里太平烟”的时期。无论如何,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恭愍王高丽更关注的如何需要处理好新王朝的关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李穑曾经以贺正使的身份至金陵,访问明朝。他目睹了1368年原元朝境内发生的王朝鼎革。这场王朝更替和新旧王朝之间的争战使得李穑和高丽王朝一样,陷入新旧两王朝之间进退两难的困境。李穑本人作为元朝的科举并考取功名,后来却出使明朝,与明朝建立关系。李穑《牧隱稿•詩稿》卷二十三《捕魚行》则说:“伯夷叔齐虽两端,保身未必皆为奸”。为了“保身”,“两端”似未尝不可。高丽面对的实际情况就是“两端”。虽然心情处于矛盾之中,这样的诗文多少还可以自己得到一些宽慰。

相比于明朝和北元,高丽在当时是弱势的第三方。同时也是明元双方都积极拉拢的对象。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是高丽的“元北明南”时代艰难的选择。李穑在《北庭》中写到:


龙沙秋色雁声边,

海岸参差路几千。

最喜星迢通僻远,

敢向壤奠效埃涓。

辽前宋后交驰日,

元北明南两立年。

自古大臣多力量,

病中深感向苍天。


龙沙”一般指代北方,此处暗指北元。“海岸”应该是指通往明朝的海路。历史上,朝鲜半岛的王朝面对大陆的王朝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统一时代,“辽前”指代唐朝,“宋后”指代元朝。这种情况下一对一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另外一中情况是大陆的政权分裂为两个王朝,这就要求半岛王朝谨慎处理两者的关系。“元北明南”就属于这种情况。

1372年元明双方在漠北一战,北元取得胜利,南北形势大变。北元一度扭转颓势,转而进攻明朝。他们多次向高丽派遣使臣,送来诏书,拉拢高丽。已经“绝北元”的高丽不得不重新考量三方关系。1373年二月“初二,人入境,王欲杀之,群臣皆执不可,于是,访以拘留、放还、执送京师三策。群臣皆曰‘放还便。’”接待并“放还”北元使臣是高丽群臣稳妥的考虑,恭愍王也只有依从。后来辛禑王时代,高丽倒向北元。与塞北交通,而与明朝却往来却变得很少。李穑在诗歌《即事》中说:

宣光洪武二龙飞,

外国孤臣双泪挥。

塞北雪深朝觐数,

海南天阔往来稀。

青山是处僧多占,

明月无枝鹊可依。

卧病老生心独苦,

愿从青史得羁縻。


面对“宣光”和“洪武”两条巨龙的飞舞,高丽作为“外国孤臣”只有挥洒双行泪。这里我们还需指出,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发展不平稳。高丽军队在元朝末年参加元朝军队,与朱元璋的军队作战,使朱元璋吃过苦头。朱元璋对高丽人的态度一度很坏。高丽与“塞北”的北元往来频繁,或许是令他欣慰的,同时却担忧与“海南”明朝“往来稀”可能带来的后果。前一首诗文中“玉帛南驰安敢后,梯航中断若难前”句,直接道出了这种苦衷。

李穑生逢变革的年代,晚年体弱多病,他以老病之躯,目睹王朝鼎革的巨大变迁,常常感慨自己的命运及其所处的时代。他在《即事》中吟咏:


早岁宁知万国翻,

晚年方见二天存。

草枯羊马屯沙塞,

风急锦雕击海门。

自南自北同日月,

资生资始有乾坤。

老来呕出心中血,

洒向秋空两目暋。


万国翻”转的巨变,目睹北元明朝两个王朝“二天存”。这在旁观者李穑看来触目惊心。这里的“沙塞”应该指代高丽北方边疆,而“海门”则指海上边疆,分别面对北元和明朝。“自南自北同日月”,是在说明朝取代元朝,统治汉地和江南。“资生资始有乾坤”应该是在说明朝与元朝的渊源关系,“大元”国号取自《易经》之“乾元”之意。


四 结论


1368年到1388年的二十年是个特殊的年代。旧的王朝在汉地的统治崩溃,元廷退守蒙古草原。恭愍王在探查北元形势一年多以后断绝了与北元的关系。高丽及其文人李穑与元朝曾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1373年,北元使者重访高丽,恭愍王虽然不情愿,迫于群臣的意见,私下里接待。高丽与明朝的关系发展并不平顺,发生很多波折,朱元璋对于高丽的态度恶化。特别是在1372年以后,元明对峙的态势发生变化,形势变得难以准确把握。高丽再一次倒向北元。文人李穑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观察者。他以一个老者苍老的,忧郁的眼神观察这个巨大的变迁,陷入深深的精神困境。他诗文中多次出现相对相反的事物:“塞北”-“海南”,“沙塞”-“海门”,“自南”-“自北”,“羊马”-“锦雕”,对比反差极为悬殊。这种情况只有只有到了,明朝的力量在东北站稳脚跟,北元-高丽关系被切断,明朝和高丽-朝鲜关系走向正轨以后,才逐渐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目录:


鄭麟趾《高麗史》,Seoul:亞細亞文化社刊,1972年。

《高麗史節要》서울 : 明文堂, 1981.

《元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8年。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1年。

《北巡私記》,薄音湖王雄編輯點校《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一)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穡《牧隱詩稿》民族文化推進會《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1990年。

HERBERT FRANKE & DENIS TWITCHETT al.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6 -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 907-1368

몽골제국과 고려 : 쿠빌라이 정권의 탄생과 고려의 정치적 위상 = (The)Mongol empire and Korea : the rise of Qubilai and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Koryŏ dynasty / 김호동서울 : 서울대학교 출판부, 2007

《牧隱李穡的生涯和思想》李穡研究會,

尹银淑《纳哈出的活动与14世纪末东亚政势》,《明清史研究》第二十八辑,200710月。

森平雅彦《元朝秃鲁花制度与高丽王家》《史学杂志》第110编,第2号,2001年。

1314世紀東亞的法律與社會:紀念至正條格出版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學中央研究院,2007

金浩東《<至正條格>之編纂及其元末政治》,《至正條格》校注本,Seoul: Humanist, 2007.

李玠奭《<至正條格>之編纂及其法制史上的意義》,《至正條格》校注本,Seoul: Humanist, 2007.

金文京《有關慶州發現元刊本<至正條格>的若干問題》,《至正條格》校注本,Seoul: Humanist, 2007.

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

1高昌回鹘偰氏家族与恭愍王关系十分密切,偰逊、偰斯兄弟在大都与恭愍王交往甚密。恭愍王从大都回到高丽以后,偰逊追随恭愍王到了高丽,在高丽王朝任官,被封为高昌伯。朱元璋派遣偰斯到高丽是考虑的。李穑在诗文《偰提学李判书商量进贡表文》中说“回鹘文章是偰家,星山近岁擅词华。”就是指偰斯兄弟而言。参见《牧隐稿诗稿》卷三十四,《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4489页。

2《高丽史•辛耦列传一》

3《高丽史》卷八十四,志三十八,刑法一。中册,p.847

4牧隱詩藁》卷之三十四聞東北面有警》